後來朱全忠得了袁氏鼎力相助,才解決了軍糧問題,最終將秦宗權消滅。朱全忠也得益於此,在消滅秦宗權的戰爭中正式崛起,成為可與李克用、楊行密、李茂貞等抗衡的天下強藩。
袁氏也借朱全忠之力,吞並了大量土地,成為天下一等一的豪強地主。幾乎整個宋州及汴州的大半耕地,都在袁氏名下,良田山林何止萬頃!
“糧食、布帛等等都可以給,唯鐵石不行。另外,問問對麵,若能提供馬匹,咱們可以高價相購。”袁象先向幕僚道。
鐵石雖然不是兵甲軍械,卻是打造兵甲軍械的根本,屬於重要的軍事物資,袁象先雖然想做這筆生意,但卻不敢拿自己的人頭開玩笑。相比較而言,販賣糧食也是資敵,但卻沒有販賣鐵石那麼明顯,袁氏本就是大地主、大糧商,做些糧食生意,袁象先還是有這個底氣的。當然,袁象先更希望得到戰馬,如果能用糧食換到戰馬,那麼他不僅無過,而且有功,這生意做得也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思考片刻,袁象先又追加道:“還有鹽,互市之時,咱們還要提出來,盧龍產鹽,這也是咱們急需的。”
鹽分井鹽、池鹽和海鹽,井鹽多居於劍南,屬於王建的轄地,池鹽分布於河東、河北,海鹽則在河北與淮東。盧龍之所以在天下藩鎮中牢牢占據著天下強藩的地位,與轄內兩大鹽產地有著重要的關係,一為薊州鹽池,一位蘆台鹽場。
與盧龍相比,宣武軍轄內基本上沒什麼大的產鹽地,朱全忠之所以拚命攻打河東、河北,與這一點有很大關係。所以袁象先又追加提出了買鹽這個條件,如果能從河北獲得戰馬和食鹽,袁象先除了得到巨額收益外,必然會受到東平王的嘉獎,再花錢運作一番,將來得個節度使的封號,也不是什麼難事。
幕僚離開了魏州,帶著袁象先的囑咐前去商談。這次的談事地點就在深州,離魏州不到三百裏,所以袁象先很快就得到了答複。
對麵同意了袁象先的條件,除了在互市時售賣皮毛、老參、鹿茸等山貨外,還可以適當販賣一些馬匹和食鹽,但對方同時提出,馬匹和食鹽不好弄,數量不多,為了走通盧龍節度府的關節,需要袁象先提供人口來換取。成年男丁一人可搭配三名家人,二十人換一匹馬或五十斤鹽。
袁象先立刻答允了這個條件,並且授意幕僚和對方商談細節。同時還將成德節度使王鎔、魏博牙兵都指揮使皇甫峻召到招討使行轅,親自向他們交代開設互市的重大意義——尤其是馬和鹽的換取,要求他們配合行事,號召各鎮商賈前往互市。
王鎔對此無可無不可,在宣武軍的強勢下,他自然遵照袁象先的命令來做。皇甫峻卻對此持反對態度,為了證明盧龍軍“圖謀不良”,他還舉出滄州的例子,說有跡象表明,屯駐於滄州的盧龍軍盡其內活動頻繁,隱隱有南下之勢。
袁象先滿腦子都是這一樁總價值可能超過百萬的大生意,哪有心思聽皇甫峻囉嗦,當即反駁說,盧龍軍想要購買大量糧食、鐵石,還要換取丁口,說明對方眼下處境困難,缺糧、缺人、缺兵甲,怎麼可能有餘力南下?
而且袁象先還提醒皇甫峻,不要因為仇怨而影響了大局,若是破壞了宣武軍獲得戰馬和食鹽的良機,必然要追究魏博的責任!
深州互市定於十月一日開設,每旬一次,槯場和貨倉由盧龍商賈負責建設,由深州通往各鎮的官道則由各鎮自行修繕。袁象先所要做的,就是派人回宋州,調運所需互市的各類貨物,並收集流民和乞丐,用這些人口來換取馬匹和食鹽。
為了以防萬一,袁象先還向汴州行文,直遞檢校右仆射、太府卿敬翔。在文中,袁象先表示,如今河北諸鎮四平八穩,對河東的“藩籬”嚴密堅固,根據他的精心打探,盧龍軍缺糧缺衣,丁口稀少,武備不足,全鎮萎靡,隻待王爺回師之日,便可一舉蕩平盧龍小兒。同時,袁象先在公文中打了個埋伏,說自己已經通過秘密渠道,聯絡到盧龍軍內部分對李家小兒不滿的大軍頭,可以換到軍馬和食鹽。
公文送出去後,袁象先急不可耐的抓緊各項布置,隻等互市開設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