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2 / 3)

東山鐵礦早得了李誠中的授意,對於營州軍政上兩位最高長官的到來,礦上並沒有停工,仍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架勢。

李誠中從沒去過礦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於這樣的采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釋道:“都督所見的,是分石的礦場,真正的采掘在山裏,采掘出的大石拉到此處分選,將含鐵的石頭剝離出來,敲碎,然後送到山外熔煉。”他怕李誠中不懂,補充道:“含鐵的石頭帶有色澤,一望可知。”

繼續向山穀內行去,裏麵豁然出現好大一片光禿禿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飛著榔頭,挖掘著暴露出來的石頭。更遠處還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積木柴,隻聽有人喊了一聲“燃火”,幾支火把扔進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後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釋:“這是在燒山,等這堆柴火燒完,會把巨石燒燙,再用涼水澆上去,反複數日之後,這一片山岩便鬆動了,很容易采掘。”

李誠中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

如今東山有多少苦役?對於李誠中的這個問題,宋瑛回答得很詳細:“正月之前,東山共有苦役八百餘人,采掘有兩百人,分石有四百人,還有兩百人在山外的溶鐵場。今年都督東征大勝,長史府劃轉了兩千餘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經有了三千人,每日可產鐵四千斤。”李誠中心裏暗暗算了一下,這樣的產量也就是月產十二萬斤,每年一百四十餘萬斤,如今營州實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於後世,換算下來,年產鐵不到一千噸。看著宋瑛一臉自得的模樣,李誠中不由鄙視了一把,真是沒見過世麵的小農意識啊!

從山中出來,繞到熔鐵場,這裏的氣味更加難聞。宋瑛早準備了數十塊濕布,分給李誠中和馮道等人,眾人用濕布捂著鼻子,沿穀道進入。

一進溶鐵場,李誠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鐵場建在一側山壁之畔,十架圓柱狀的大爐子立在當地,每架爐子都有三、四人那麼高。爐下數十人辛苦的忙碌著,輪班往爐口鼓風,或是搬運著成框的鐵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號子響徹山穀。爐子一側開有煙口,濃煙從煙口滾滾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業的景象!

“高爐?!”李誠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刹那間,仿佛有種置身後世大鋼鐵廠的感覺,隻不過這裏沒有巨大的廠房,沒有原料傳送帶,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隊服役時,部隊曾經組織過很多次軍民共建活動,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鄲某鋼鐵廠參觀,眼前似曾相識的場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誠中為之折服、傾倒。

宋瑛一副技術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絕講解著:“高爐?都督,此為豎爐……嗯,高爐之稱也不為謬,確實很高……這些爐子是由岩磚和黃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從上墜入鐵石、木炭、石灰等物,從下方鼓風,材料的配比也有講究……”

馮道打斷道:“不用說這些,你就告訴都督每爐可產多少鐵就是了。”

宋瑛頓了頓,撓了撓頭,道:“長史莫怪,瑛確實有些饒舌了……每爐每日可產鐵五百斤,平日隻開八架,壬、癸兩字爐為備用,所以,月產……”

馮道和宋瑛都認為跟李誠中將具體的煉鐵方式沒有必要,但李誠中卻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剛才說,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與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爐溫更高一些。”

李誠中印象裏,參觀鋼鐵廠的時候,技術師父曾經講解過,應當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煉鐵工藝的巨大進步,不僅溫度更高,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還原作用,使得高爐煉鐵直接成為可能。當然,具體“還原”什麼,怎麼就算得上“巨大進步”,李誠中對此沒有概念,當年的技術師傅對他們這些當兵的也沒有多做解釋——解釋了估計也沒人聽得懂,但他此刻卻可以提出來,指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具體問題由技術人員來解決。當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