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春夏(五)(2 / 2)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長史府組織了千頭耕牛、大批種糧和大量農具前往遼東,這些物資將盡快發送到兩地的十萬百姓手中。

當然,李誠中最關心的還是兵甲的製造。眼看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擴軍,他不得不為此辛苦操勞。

柳城和燕郡的作坊在營州長史府和營州軍總部虞候司後勤處的刻意引導下,大部分都轉向了軍工生產,柳城依靠東山鐵礦重點生產兵刃,燕郡依靠醫巫閭山以東的草場重點生產衣甲。城中的作坊也形成大小不一的布局,柳城李記、杜記、王記和燕郡裴記、盧記為最大規模的五家作坊,分別雇傭工匠上百人,為營州軍提供成套的完整裝備,中下遊則有數十家作坊為其供應零配件。這樣的生產格局形成了規模效應,配以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效能比去年冬天要高上三倍不止。

以李記作坊為例,他們生產的成品木槍結實耐用,還兼有一定的韌性,可以保證槍頭刺入人體後順利彈出。這樣的木槍就算放到中原地區的高明師傅眼中,也是上好的兵刃,十杆木槍中往往出不了一杆。但在李記,這樣的木槍卻是量產的,如果為他們提供材料的中下遊作坊保證供應的話,他們全力開工,可以達到月產一千五百杆的水平,每月為營州軍裝備三個槍兵營!

再以裴記和盧記為例,他們雇傭的工匠更多,其中包括大量的女子,同時還有數十家布鋪、皮鋪為其供貨,兩家合力開工的話,營州軍定製的冬季作戰服如今已經可以月產兩千套,以此刻更加簡單的夏季作戰服而言,甚至可以達到恐怖的月產四千套之水平!

至於皮甲,對於形成了規模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而言,隻要前期的皮具儲備充足,其生產難度其實還不如夏季作戰服。

讓李誠中欣喜的是,弩的生產終於突破了原有的桎梏,於正月開始,其產量節節攀升。其實短弩的生產難點在於其靈巧的部件和複雜的構成,但李誠中並沒有癡心妄想於連弩的立刻出現——其中涉及到的彈簧自動上弦這一技術難關還沒有攻克,他要的隻是單發上弦的手弩。事實證明,勞動群眾的智慧永遠是不能低估的,一位兵器裝備科的工匠改進了手弩的設計,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能連發三弩的手弩。

嚴格說來,這種手弩還不能算作連弩,因為它並非自動上弦。其設計的構思在於,將弩身改寬改長,在弩身上同時拉出三條前後錯落卻並行的弩道,安裝三支弩箭,分別對應三條短弦。扳機也有三個,立在下方可以用手指扳動的三個位置,士兵依次扳動對應的扳機,便可連續發出三弩。隻不過這樣的手弩比原來要大上五成,不過還在可以單手使用的範圍之內。而且因為弩弦較短,比起原來可射八十步的距離而言,要減少許多,有效射擊距離隻有五十步。不過這已經很驚人了,營州軍騎兵營下一步的訓練將與之相配套——掠過敵陣的距離縮短為五十步,這是很有難度的事情,不過隻要苦練,還是能夠達成的。

這樣的手弩零件更多,更加精細,但有了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產量也不算太低,每月可以勉強達到一百具。

相比起常用軍備而言,陌刀的產量就要低很多,其生產速度甚至要低於弩。這種重型兵刃的難度在於百煉的工藝以及巨大的用鐵量。直到四月,李誠中期盼了一年多的陌刀才堪堪打造了百柄,同時挑選身材高大、力量強壯的士兵成立了陌刀都。李誠中原先還想成立重斧都,但兩者效用相當,在威力上重斧卻遜色於陌刀,所以幹脆一門心思搞陌刀。

陌刀戰術雖然已經消失了百多年,但營州軍聚合了周坎、王思禮、李承晚等家學淵源、武藝精熟的軍官一起研究,趙原平也被從懷遠軍城招了回來,加入到研究當中,所以算是有了起色。李誠中觀摩過兩次陌刀都的演練,雖然很多地方還在摸索,但其對敵軍軍陣、尤其是騎兵的威懾已經顯出了端倪。這可是豪華裝備,整個天下現在隻有營州軍擁有,李誠中看在眼裏,樂在心裏。他的目標是成立陌刀營,當然以陌刀的產量來說,這個目標還有點遠,不過慢慢來就是,第一個陌刀都已經有了,下一個還會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