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諸侯之定(九)(1 / 2)

事實上,新羅每年向長安朝貢的時候,都會提到自己國內愈發高漲的內亂,他們指望大唐朝廷能夠出兵幫助他們穩定國內局勢,但無一例外,這種努力都失敗了。新羅也曾數次向渤海提出聯合進兵、南北夾擊的乞求,但一來渤海正在遭受契丹劫掠,無暇南顧,二來國內朝局也並不穩定,前任大相朱承明甚至有和亂民相勾連的打算,三則渤海軍士沒有戰意,缺乏出兵的士氣,所以一直耽擱到了如今。

可現在不一樣了,營州都督李誠中親率營州軍抵達渤海,幫助渤海掃平了內亂,又因為營州軍的崛起,往日對渤海不停侵擾的契丹人也偃旗息鼓,此刻的渤海可謂是政權穩定,邊疆無憂。更為關鍵的是,營州軍就在上京,他們搬走了那麼多府庫中的財貨,無論如何也得好好利用一下這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吧?所以渤海權貴們此刻將注意力放到了新羅的內亂上,希圖借此機會穩定南方鄰國的戰亂。

至於渤海軍士的士氣問題——這個問題在營州軍進入渤海之後便不再是問題了。有了李都督的營州軍在身後以為支撐,渤海各軍都忽然間如同換了一副麵貌似的,求戰欲望空前強烈。君不見上京城下一戰,李都督的營州軍甚至還沒有動手,渤海各軍便將大相朱承明拚湊的五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麼?

再加上李誠中曾經許諾,渤海國在懷約虞候聯席本部中是可以占據三個席位的,目前可隻有高氏和烏氏爭得,還有一個尚花落無主!李誠中也說了,他可是要好好考量的,考量什麼?怎麼考量?有心人對此一望可知,這次南征新羅就是對最後一個虞候人選的考量之處。

渤海國諸軍紛紛向李誠中表著怎麼也表不完的決心,高明熏和烏滎力各自都率軍五千參戰,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三氏也積極響應,李元廣率軍五千請戰,楊氏最為積極,他們幹脆將左右千牛衛萬人都計入了南征的行列之中。

就連大氏也不甘人後,大封裔準備帶左右驍衛萬人親自隨同李誠中南下,當然,大氏的左右驍衛和左右神策軍都在上京城下快被打光了,所以大封裔希望李誠中給他十天時間準備,他需要重新征兵。十天時間征兵萬人,對於李誠中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對於渤海國的王族大氏而言,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光是上京及周邊地區,便有不下三十萬渤海百姓!

隻不過十天時間征來的大軍能否上陣,就不是李誠中太過關注的事情了,有其他四氏拚湊出來的兩萬五千人在手,李誠中已經非常滿意。對於他這個不到兩年前還是個大頭兵的穿越者來說,很有點一夜暴富的感覺——就在兩個月前,他指揮的所有軍隊都還是以“千”為單位來計算的。在李誠中的心裏,大封裔花十天時間搗鼓出來的新軍是不用上陣的,他們能夠扮演好民夫的角色就好,或者站在軍陣的後列搖旗呐喊也可。

各軍出征前還要做一番準備,以渤海國的國力而言,支撐數萬大軍南征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的動員組織能力太差,所以這段準備的時間應當不短,除此之外,正月裏的渤海和新羅確實太冷了,熬過這段苦寒的日子後再出征,情況會好很多。所以,李誠中給予了充分的寬容,他給出的南征時日是二月初一。

將近二十多天的準備時間,李誠中沒有閑著,他要忙的事情很多。

白天要和渤海權貴們商議和理順朝政,進一步厘定文武百官、籌備榮勳院的成立、敲定《渤海新約》的細化條款,監督收獲的人丁和財貨西返營州的諸般事務,當然也免不了進一步為營州爭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從上京“聘用”了數百名精通手藝的工匠,“聘期”為十年,同樣是連同家人一起聘到了柳城,至於十年後是否“續聘”,一句話而已。

到了晚上,同樣忙碌,不僅要考察長樂宮中的各種層出不窮的消閑方式,還忙著迎娶烏氏女娘烏雲素。對於李誠中來說,這不過是娶一個妾室而已,但渤海國舉國上下卻都將之視為正月裏的頭等大事——大唐營州都督迎娶渤海烏氏之女,開玩笑呐!

佳期選在了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是夜,上京城張燈結彩、夜不閉坊,國王大瑋瑎宣布舉國恭賀七日,期間,上京花燈連開不禁!為了不讓新郎官醉倒而錯過洞房,懷約本部八位虞候都披上了紅綢,緊緊伴隨在李誠中身邊,為他舍身擋酒。其中酒量最豪者二人,一為賭誓後不小心“賣身投靠”的乞活買,他直接用大碗跟人拚酒,連下數十碗,不過他也是倒得最快的;第二個卻是誰也沒想到的韓延徽,他平平淡淡間替李誠中代飲,人家用小盅他也用小盅,人家用大碗……呃……他還是小盅,但他酒辭犀利無比,往往說得致酒之人連幹三次他才喝完一盅,不過就算如此,韓延徽也喝了不下四、五斤,到了最後,他仍然麵色如常的將李誠中親自護送進了洞房。至於其他六位,早就已經在桌子低下趴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