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人生是一場悖論(3 / 3)

雪花飄飄,北風瀟瀟,政局惡劣。詩人和朋友的關係非常友愛,於是詩人建議結伴他鄉去!還呼喊著不要遲疑猶豫了,事情已經急如火燒了!不要指望著事情能夠好轉。詩中急促的言語中,可以看到詩人的朋友的遲疑之心,事情已經緊急萬分,他還是不想離開家國,似乎想等待政局的穩定,詩人說:“莫赤匪狐。莫黑匪烏。”狐狸紅毛,烏鴉黑羽,這些本色就是這樣,怎麼都不會有所改變的。所以他勸朋友趕緊一起走!我們不知道這首詩最後的結果,但是從字裏行間,可以得知朋友深深的留戀之心,若非被迫,誰都不想離開自己的家園。

導演張藝謀曾主演過一部電影《老井》,其中講述了黃土高原一個村落打井的故事。這個村裏祖祖輩輩都打不出一眼井,要喝水都必須到外麵河中去挑,遠距離的路程折磨了幾代人。後來,經過千辛萬苦,村落中幾乎所有人的努力後,在一夥子旺泉的領導下。終於完成了夙願——井誕生了,井出水了。村民們為了紀念這口井,集資刻了一塊石碑,刻下碑記,祖祖輩輩為打井付出努力的名字都出現在上邊,可是為了這口井,幾代人付出了太多,生活的拮據還是沒有怎麼改良,為什麼不遷徙呢,找一個生存條件好的地方呢?也許生活就突然“柳暗花明”起來。

家園應該是可以遷徙的。曆代就有狠多的遷徙運動。明代洪武年間就有一次大規模的移民。經曆元明交替的一係列戰爭,河南、河北、兩淮、山東等地的百姓十家有九家亡掉了,,而山西地區在戰亂時期正好處於蒙古貴族罕貼木兒父子的統治之下,生活相對的穩定,人口也比較興旺,明朝統治者為了發展新建立的王朝經濟,陸續從山西強迫移民到全國各地。盡管對於鄉土觀念強烈的中國農民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遷移之後的人們在新的地方開拓出一方天地,生活並不比原先生活區域的差。近代也有三峽人民的遷徙運動,人們的生活條件由此更為改觀。

由此,可憐的母鳥呀,你的周圍已經強敵在伏,不如他鄉去,須知尚有天外天!

少年天子與周公的博弈

——看《周頌·烈文》學曆史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

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由於年代的久遠,西周初年關於周公和成王的那一段曆史已經幾乎找不到真相,我們隻能在詩歌中尋找些蛛絲馬跡,所以,我們在《周頌·烈文》與《尚書》中發覺一些真實吧。

周武王討伐商紂,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尚書》中記載“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就是說其中除了自己的部下之外,便是趕來助戰的八百諸侯。由於家喻戶曉的《封神演義》宣傳,大多數人都認定武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但是,並不知曉他在開國一年就病逝了,當時時局根本不穩固,而真正奠定周朝大業的是周公和成王。

周公曾輔佐武王伐商,多有建功,現在他攝理政事輔佐剛十三歲的成王。當時,周文王海有別的兒子在——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三人都在朝歌監視商紂的殘餘勢力。他們對周公的輔佐攝政十分不滿。亂是必然的,結果是周公親率大軍東征三年,平定了他們三個的動亂,穩定局勢,又在全國實行封邦建國方針,改革經濟製度等等。在成王年滿二十歲時,周公將手中的政權還給了周成王,自己則去製訂了一些列的禮樂製度及其典章。這首《烈文》就是在周公歸政成王之後,成王首次以一個獨立的天子身份進行祭祀所作的詩。

這應該不是一首簡單的祭祀詩歌,這位少年天子是懷著怎麼樣的心情祭祀呢?他是否懷疑過周公?周公的攝政對他來說是靠山還是炸彈?他到底對周公有著怎麼的感情?兩個人有有著怎麼樣的鬥爭博弈?在政治權利的中心,這些問題都不能避免。從這首《烈文》看出來有些事情來。

這年天子對周公當然有過懷疑。《尚書·周書·金縢》中就有著詳細的記錄。武王死後,周公攝政代管朝堂,什麼事情都要聽周公安排。三位叔叔作亂,而周公東征平定,回朝的時候,作了一首詩歌送給成王表明心跡,可是成王收到這首詩之後並沒有接受周公的表白,沒有采取安撫的行動,隻是接受了既成事實的輔政,看來在內心中懼怕周公。自己沒有享受到作為天子的自信,也害怕周公迫害自己。

在《周頌》中另外一首詩《閔予小子》,後人研究說這是成王幼年即位時所作的詩,“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意思就是說:“上帝啊,可憐可憐我這個小孩子吧,我幼年的時候就遭到失去父親的不幸,淒淒慘慘孤苦零丁……”痛苦哀淒之感躍然紙上。是不是周公也曾要挾過這位天子呢?

即使是擔驚受怕一樣的長大,但是結局卻是皆大歡喜,等到確切得知自己年滿二十周公還政之事時候,這位少年天子吃下了定心丸,於是做了一次高明的政治表演——親自到郊外以國家之禮迎接周公。這時候國家穩定,各項政策上也推行的 差不多了。周公還政,去全身心製訂章程去了。

於是,就有了這首《烈文》。不過,成年後的天子並不簡單,來看看他在首次以獨立身份麵對諸侯時怎麼說。

你們這些諸侯公,你們來助我祭祀,上天會保佑你們。想想就有言外之意了:我是天子,天命在身,我再也不是那個悲歎著“閔予小子”的小孩子了。

你們要效忠我們周王室,直到永遠,不隻你們,你們的子子孫孫也都要這樣。也就是說我是周代所有諸侯的宗主,擁有對他們的絕對管轄權。不相信麼?就連周公這個曾經權傾天下的人,不也匍匐在我麵前麼?

你們不要在封地作亂,要尊重先王所製定的規矩。你們要顧念祖先的戎馬功勞,要像他們一樣為我效勞。潛台詞就是:難道你們沒看到作亂者的下場嗎?要是作亂了,你們不是給你們那些拚了老命才賺得榮譽的祖先臉上抹黑麼?

你們要禮賢下士,好好治理封地,四方的人民都在看著你們,向你們學習;先王的恩德澤被到你們,你們要學習先王。——我在四方布置了很多耳目,要規規矩矩的啊。

啊!我們不能忘了先王!這句話,怕是說給周公聽的,意思是我們可是一家,沒有我爺爺文王,就沒有你和我,沒有我的父親武王,也不會我托孤給你。不能別忘了他們,記得他們對你的信任,可一定要效忠於我啊。

這就是周成文對著祖廟的誓詞。誓詞背後隱藏著這麼多話,估計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曾一句句演戲,而今終於派上了用場,不值得周公在聽到這些時候有沒有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汗流浹背。即使沒有汗流浹背,周公也明白所有的用意,所以在他還政之後,就再也沒有插手過治理國家事宜——一個屬於周成王的時代到來。

那麼這位少年天子在掌握實權之後做的怎麼樣呢?史書上有記載著“成康之治”,他繼續周公的各項政策,奠定了周王朝的強大始基,這個治世值得歌頌,所以,《周頌》中的三十一篇中,直接或間接與成王相關的就有十一篇,不少都可以讀出這位少年天子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