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四麵看莊子
此人活在距今兩千三百年前,人們叫他莊子。子者,男子之美稱也。莊子,這是尊敬的稱呼,亦即莊先生。莊先生活著時,履曆不顯,聲名不彰,又厭煩交際,所以除了隨身的幾個弟子,少有人認得他。他死後兩百年,司馬遷著《史記》寫老子列傳,順便把他的小傳附錄在老子列傳之後。附錄小傳當然簡略,僅有二百三十五字,字雖然少,也算難為司馬遷了。你要知道。司馬遷那時搜集莊子的材料,莊子已死兩百年了。兩百年間,經曆暴秦焚書,又遭楚漢廝殺,以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先秦史料星散,搜集工作多麼難做。試看我們今日,搜集一些兩百年前曹雪芹的材料,立個小傳,多難。偏偏傳聞比事實更有趣,向聲背實,誤假為真,筆下哪能無訛,又添益了存真之難。由是觀之,這二百三十五字的莊子小傳,真實程度恐怕不高。尤以其後半部分一百○二字寫楚威王派人來請莊子去做相爺一事,最受今人置疑。的確,這像傳聞,不像事實。由於所寫莊子的答話很有趣,又能映照出莊子的清高與詼諧,便誤假為真,被司馬遷看晃眼了。二右三十五字減去一百○二字,可憐僅剩一百三十三字,小傳就更小了。
莊先生的為人,概言之,四句可以說透。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雉。四曰修養,謹守心齋。四句分說,嘮叨如後,讀者其諒。
“環中”一詞,《莊子》書中兩見。見於《內篇·齊物論》者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見於《雜篇·則陽》者雲:“得其環中以隨成。”莊先生用一隻圓環比喻社會。人間一切衝突搏殺,你死我活,血濺淚灑,皆在環上進行。環上每一點都可能成為鬥爭雙方之任一方的立場,所以你不要站上去。環上既然站不得,有危險,你隻好懸浮在圓環中的空虛處了,這就是“得其環中”。動詞的得作名詞用就變成德。得了環中,算是有德。環上是非無窮,矛盾無窮,鬥爭無窮,都拿你莫奈何,你就能夠活滿天年,不亦樂乎。待到亂世轉入治世,鬥爭緩和些了,秩序安定些了,你仍須謹守環中的空虛,切勿蹈實。環上的是非,你不必參與。對事物的演變,既不應去推動,也不應去抵製。最好是順其自然以成之,這是“隨成”。用儒家觀點看,莊先生太滑頭,算不得大丈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