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在油海上的國家(1 / 3)

Δ伊拉克成為“人類血管”

從1999年1月到現在,中國普通汽油零售價每升上漲了1元多,由此引發所有石油製品全方位的連鎖反應,連飛機票也“上浮”了10%。隨著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缺乏應變能力的經營部門把漲價造成的危害直接轉嫁給消費者。部分地區汽、柴油市場零售價已經突破政府指導價的最上限,國家計委為此特地頒發《關於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適當提高汽、柴油出廠和零售價,中國股市中的石油板塊也隨之爆發急升行情。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從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1999年進口石油4000萬噸。如果每桶石油價格上漲1美元,中國將多支付2.8億美元;如果每桶石油上漲10美元,中國將多支付28億美元。我這才發現自己身上穿的複合材料全部提煉於石油,一日三餐飲食做飯連喝水都離不開液化氣,交通沒有火車、輪船、飛機、汽車更是寸步難行,再不用說其他了。

伊拉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raq)的國名“伊拉克”,源自阿拉伯文“血管”。古巴比倫人早在6000年前就知道使用石油燒火、瀝青鋪路。隨著進入內燃機時代,石油已經成為工業社會的能源命脈,人們逐漸發現伊拉克不僅水源豐富,而且原油儲量、產量始終居世界前列。石油年產量高達1.57億噸的伊拉克繼續擔負人類血管的重任。

1996年我駕車環繞美國時偶然發現,石油巨霸美孚、德士古、BP已經把自己老家得克薩斯的所有油井全部封死,理由是“美國的石油還能開采20年,在找到可靠的替代能源之前,美國嚴禁開采自己本土的石油資源”。以後路過東京,聽留學日本的朋友講:狡猾的日本鬼子從中國大量購進優質原煤,運到東京灣集中後埋到瀨戶內海。還有比神頭鬼臉的小鬼子更精明百倍的以色列……他們都把伊拉克及海灣地區看作自己的血管。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珍珠港事件、五次中東戰爭,都直接和地球的有限資源密不可分。

不久前我駕車穿過山西、河南,發現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奔小康的小煤窯和煉焦廠,源源不斷向空氣中釋放硫化物形成酸雨,向大地傾倒廢渣,汙染原本有限的河流、農田。盡管中央政府屢屢告誡人民節約能源,可自詡勤勞勇敢的中國人仍躺在自家炕頭上做地大物博的黃粱夢,明顯缺乏進入21世紀的物質和心理準備。

通過激烈選舉產生的美國總統往往比其他政體滋潤的政客更覬覦世界,富蘭克林·羅斯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就挑選中東召開“德黑蘭會議”、發表《開羅宣言》,決不是三流政客腦瓜一熱的即興之舉。解放整個歐洲並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更不是一個普通丘八,他在西點當學生時就刻苦鑽研歐洲地緣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就直言不諱地提出:“哪怕僅僅從地理學角度講,在整個世界戰略上也沒有比中東更重要的地區。”

海灣戰爭結束後,習慣重物輕人的國內媒體大肆渲染美國的先進武器,可對比武器更重要的人的作用卻諱莫如深。據我所知,海灣戰爭盟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不是一位簡單的西點畢業生,他從12歲起就跟隨擔任伊朗憲兵顧問的父親生活在海灣地區,不僅熟練掌握當地語言而且對中東曆史地理的熟悉程度決不遜於薩達姆。早在施瓦茨科普夫擔任美國中央軍區司令時,就以海灣為假想戰場多次進行電子對抗和沙盤模擬。就像我1990年在可可西裏預見“海灣戰爭將在半年內爆發”並提前潛入巴格達一樣,施瓦茨科普夫甚至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一周,預見性地秘密訪問了利雅得、開羅。

當年我在埃及當記者時經常出入阿拉伯聯盟總部,阿盟秘書長馬吉德親口對我說:“要想在中東有所作為,政治上離不開埃及,經濟上離不開沙特。”顯然施瓦茨科普夫早在海灣危機發生前就已經在埃及、沙特做好包括戰爭在內的一切準備。

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成功必須依賴持之以恒的能量積累,任何偉大目標都需要幾代人的臥薪嚐膽,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在我們的祖輩、父輩忙於應付內戰之時,美國實用的教育體製因地製宜培養了許多熱點問題專家,為美國謀得最大利益。如兩次世界大戰打敗德國的總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遠征軍司令約翰·潘興、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都是精通歐洲事務的德國後裔。而在遠東捍衛美國利益的麥克阿瑟父子,幾十年一直生活在亞洲太平洋,家裏雇著菲律賓女傭和中國廚師……由此看來,耗資600億美元進行的42天海灣戰爭僅僅是漂浮冰山的小小一角,以石油為核心的巨大利益才是國際政治中追逐的現實目標。作為一名從學生時代就關注中東並有幸親曆海灣戰爭的攝影記者,應該感覺到海麵下的冰山。

Δ水比油貴

2000年8月2日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0周年紀念日,打開當天的電腦互聯網,中石化信息網上所有的石油信息都與伊拉克有關:

伊拉克提出8月10日至8月31日要對基爾庫克(Kirkuk)和巴士拉(Basrah)輕質原油提價80美分/桶。(2000-8-2)

伊朗慫恿伊拉克原油走私(2000-8-3)

伊拉克石油部長語出驚人(2000-8-1)

伊拉克要求製止美英阻撓審批石油合同(2000-7-26)

伊拉克將大力開發新油田(2000-7-25)

伊拉克可能要損失數十億美元石油收入(2000-7-24)

伊拉克將向印尼出售2000萬桶原油(2000-7-21)

伊拉克石油日產量下降導致油價上漲(2000-7-17)

……

在著名的新加坡原油市場,幹脆就有一款優質石油直接叫“基爾庫克”,基爾庫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優質石油的代名詞。伊拉克偏遠的沙漠城市基爾庫克之所以令西方國家萬分關注,其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石油。按《大英百科全書》講:“基爾庫克位於巴格達以北233公裏處,有鐵路、公路聯結首都……是伊拉克石油工業的中心……”

中東曆來“水比油貴”,在伊拉克花1美元可以加滿奔馳轎車的大油箱,但買不來一瓶礦泉水。海灣戰爭爆發前1伊拉克第納爾=1000菲,當時的97號汽油隻賣50菲一升。即使是現在,伊拉克的路邊加油站也把汽油當涼水用;加油站滿地流油,俯首可見。照看加油機的工人並不像世界各地的加油工那樣斤斤計較,而是哩哩啦啦地把加油槍隨便塞給顧客,加多加少任顧客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