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消失的巴比倫(1 / 3)

Δ眾神相會之地

希臘語稱兩河之間的土地為“美索不達米亞”,其悠久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起源之時。“楔形文字”證明早在6500年前兩河流域就有令人矚目的文明,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的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代表了兩河文明的顯赫時期。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最早的灌溉農業、手工業、商業、楔形文字、法律和司法體係,組建了城市國家聯盟,為自己的神靈建造廟宇和雄偉的寺塔,這些寺廟不僅是祭祀地而且是人類最早的科學文化中心。

“文明(CIVILIZATION)”的詞根“CIVIL”本身就有“城市”、“市民”的意思,而文明產生的標誌是城市國家。由於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出現城市國家的地方,所以它是四大文明中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叫亞述,南部叫巴比倫。巴比倫北部叫阿卡德,南部叫蘇美爾。公元前3000年阿卡德國王統一阿卡德地區,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領袖薩爾貢把這些城市結合成一個帝國。阿卡德衰落後,形成兩個新的權力中心:巴比倫、亞述。

古代亞述帝國就在今天的曼蘇爾一帶,是薩達姆的家鄉,被英國人、德國人稱作“獅城尼尼微”。作為這次重返巴格達的副產品,我兒子在這裏孕育,出生後就取名亞述(Ashur)。

巴比倫原意為眾神相會之地。1824年大英帝國的喬治·卡佩爾(George Keppel)手持巴格達帕夏的手諭從巴格達前往巴比倫,由於土匪出沒帶了武裝保鏢。想不到將近200年過去,我在公元2000年拜謁巴比倫的情形幾乎和喬治·卡佩爾當年沒什麼區別,我手裏拿著伊拉克政府的介紹信,身後跟著哈迪德、塔米姆兩位陪同。

1991年我和新華社巴格達分社首席記者朱少華開車去巴比倫,當時海灣戰爭剛結束不久,巴比倫一片廢墟無人管理,我竟然輕而易舉地騎到巴比倫雄獅的脖子上。如果當時我有一輛卡車,完全有可能把這個國寶盜運出國。曆史上眾多文物都是被列強趁戰亂之機暗渡陳倉的,連我在中學課本中熟識的伊什塔爾(Ishtar)女神門也被德國貝加蒙博物館整個收藏,給巴比倫剩下一個嶄新粗糙的複製品。《漢謨拉比法典》原件現藏巴黎盧浮宮,更多的文物早在殖民時代就被大英博物館弄走……伊拉克曾經揭露美國兵在伊拉克南部盜竊文物,我猜這種說法決非空口無憑。

令我驚異的是現在鎖巴比倫大門的大鎖竟是中國製造,我在伊拉克陪同陪伴下可以隨意觸摸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的巴比倫的文物。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破磚碎瓦,巴比倫空中花園已經看不出任何痕跡,隻剩下莽莽廢墟,在烈日下泛著白光。果然像古代猶太人在《聖經》中詛咒的那樣:“巴比倫必將成為曠野、荒漠;無人居住、一片荒涼,成為野獸的巢穴。”難怪一直到現在伊拉克和以色列兩個民族國家彼此對立,冰炭難容。

Δ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是位勇猛過人精通謀略的國王,他用8年時間統一兩河流域,征服包括亞述在內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使巴比倫疆土超過蘇美爾曆屆王朝,形成以巴比倫為中心、楔形文字為特征、輻射整個西亞地區的“楔形文字文化圈”。巴比倫作為兩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了2000多年。漢謨拉比在給自己的銘文中寫道:“神任命的牧者、常勝的國王、天下四方的庇護者、眾王之王、眾王之神強大的國王、巴比倫的太陽、光明照耀蘇美爾阿卡德全境、四方威服之王。”

為漢謨拉比贏得不朽名聲的還有《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頂端是太陽神沙馬什將王杖授予漢謨拉比的淺浮雕,柱身四周刻有法典。法典共有282條,將人分成三種,其中巴比倫人是自由人。法典由序言、正文、結束語三部分組成。序言首先列舉自己功德:修建城池、宮殿、運河、神廟、土地、牧場……闡明本法典的立法原則深受曆代先賢的法律影響。正文分:道德、國家、私人社會三部分。道德領域地位最高,是神的領域,涉及某些不可饒恕的罪行;國家領域代表王室利益,集中反映維護王室土地、履行兵役、雜役等義務;私人社會領域的關係規則最為複雜,規定了訴訟手續、盜竊處理、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債務奴隸、繼承權、傷害和賠償、奴隸地位等。

《漢謨拉比法典》關於犯罪與處罰的條款最多:侵犯人身罪、侵犯家庭罪、反叛罪等多種。刑罰種類繁多,光死刑就有溺死、燒死、刺死、絞死。法典還保留了許多原始公社的習慣法: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命抵命的血親複仇、同態複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