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分割方式很可能導致“能者多勞”的局麵,因為擅長的事情多,所以被安排更多的任務。因此,上司最好將工作量的多少與最終收益相聯係,讓“多勞者多得”,才能激發責任人的工作動力。
第三,按照工作區域分解“大任務”。
某品牌服裝店計劃在一年內、在一線城市新開八家分店。這個“大任務”就可以按照區域進行分割——每個城市安排一個負責人,總計八位負責人,每位負責人需要新開一家分店。這種分割方式常被運用在銷售領域,區域銷售經理通常就是“小任務”的負責人。
第四,按照時間節點分解“大任務”。
如果一個任務完成的周期是五個月,那麼,可以將每一個月作為一個“小任務”,然後再為每個月安排一位責任人。
恰如其分地表達觀點
黃總監無比鬱悶地從會議室出來。他辛辛苦苦花費了三個星期做出來的新激勵方案,在會議上遭到部門經理們的質疑。黃總監即便巧舌如簧,也敵不過眾口圍攻。最後,新激勵方案不了了之。
黃總監把孫叉叉拉進洽談室,說:“孫,咱倆的關係最好,你可得跟我說實話,我那份提案,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孫叉叉竟賣起關子,不緊不慢地說:“其實,方案本身根本沒問題,相比之前的,你的這份新方案強多了。問題出在別的地方。”
黃總監迫不及待地問:“出在哪裏?”
孫叉叉說:“我覺得問題出在你的措辭上。你一開始就痛批現狀,用詞太過分,等於全盤否定了部門經理們之前的工作。你要知道,現在各部門的激勵方案,是由部門經理製訂、領導審核通過的。你一下子否定了他們,不遭到抵製才怪呢!”
黃總監恍然大悟,說:“原來是這樣啊!你早該告訴我!”
孫叉叉說:“你也沒問我啊!”
“你的想法一點也不切合實際!”“虧你想得出這個方案!”“你覺得這可行嗎?”……這是我們在否定他人想法時常說的話。
你不恰當的表述方式、不尊重的身體語言(音調、眼神、手勢等)和毫不委婉的露骨批評,都可能刺傷同事的自尊心,讓他們對你談話的內容甚至你本人產生厭惡之情。換而言之,你的提問除了換來厭惡,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無論你的出發點多麼善意、無私、純粹,都會因為不恰當的提問方式而讓別人誤會,成為得罪別人的引線。因此,掌握正確的提問方式是迫在眉睫的事。
第一,“你的想法很棒!”
沒有人真會拒絕別人對自己的讚美,要相信,讚美別人不會招惹麻煩。即使別人的想法和提案真的非常糟糕,你也要在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毫不吝嗇地誇獎說:“你的想法很棒!”
說出這句話,對你而言不會有任何損失,而對別人卻是尊重和肯定。在展開實質性的批判和否定之前,先說出這句話緩和一下,會讓別人感覺不傷顏麵,也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
在說出“你的想法很棒”之後闡述自己的觀點,會讓對方感覺你是在他的基礎上作了補充和完善,而不是推翻自己,在自己的對立麵重豎大旗。沒有人願意自己被推翻(包括你自己),你要懂得順應人們的自然心理。
第二,“我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確。”
不要當麵說出別人的不對,這樣會對你很有好處。因為在說別人不對之前,你真的確定自己對嗎?
曾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說過,如果自己決策的正確率達到75%,那就已經達到了他對自己的最高期望。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說過:“如果你能確定自己的判斷有55%是一定正確的,那你就能到華爾街上呼風喚雨,賺進無數的財富。”
卓越人士判斷的正確率也隻能如此,我們又有多少自信呢?所以,當別人提出想法或方案時,不要草率地給予否定,因為你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
當你確認無疑的時候,直截了當地指出對方的錯誤,他們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嗎?怎麼可能!
人們自己決定改變主意,這並沒有什麼困難。可是,如果有人當麵粗暴地說我們錯了,我們必定對此感到憤怒。其實,我們在乎的不是對或錯,而是受到威脅的自尊心。被別人當麵指出錯誤,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如果在提問之前謙虛地說一句:“我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確。”那麼,誰還會拒絕你呢?
18世紀美國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偉大領袖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道:“我不再直接反駁他人,以避免傷他人的自尊。我甚至不使用過於剛性的詞句,如‘當然是’、‘毫無疑問’等等。相反,我盡量用‘我想是’、‘據我的了解’、‘我猜想此事是如此這般’、‘到目前為止,它看來是這樣’,等等。假如有人提出些意見,而我認為其中有誤時,我也刻意地阻止自己直接指出他的錯誤,避免讓他覺得自己的論點可笑之至。相反的,我會先說出某些特別的案例或狀況,證明對方的意見有時候確實是正確的,隻是在目前的狀況下,他的意見‘似乎’或‘看起來’有一點不同等等。”
第三,把“但是”改為“而且”。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這樣說:“您的做法真是太好了,但是,如果能夠再降低成本……”聽到這句話的人,可能絲毫感覺不到你對他的肯定,反而覺得你的鋪墊都不過是為了“但是”之後的批評。
很多人習慣在真誠地讚美後,說出“但是”兩個字,並接下來說出一連串的批評。為人父母者常常這樣教育子女:“雅雅,這次期中考試,你的成績進步很大,我們很為你感到驕傲。但是,如果你在物理這一科上更用功的話,成績應該會更好。”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原本受到鼓舞的心情在聽到“但是”這個詞之後急轉直下,最終可能隻是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否定。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後果?因為我們的措辭錯了,不應該用“但是”!
有時候,改變兩三個字,就可以順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避免傷害他人。
如果把“但是”改成“而且”的話,可能效果就完全不同:“雅雅,這次期中考試,你的成績進步很大,我們很為你感到驕傲。而且,如果你接下來也這麼用功的話,你的物理成績會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這樣說,孩子就會欣然接受你的讚美,因為你沒有緊接著批評她失敗的地方,而是用間接的方式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