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章魚保羅無論再如何神準,本質上還是投機,當然這與它沒關係,是人們用它在投機,當作消遣娛樂挺有意思,但據此下注從本質上卻是賭博。前些天新聞中據說真有一朋友,看了章魚保羅的神奇後,到水貨市場買了隻章魚來“預測”股市,妄想從中發財,結果卻被套牢了,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這自然與投資扯不上半點關係,讓投資的歸投資,保羅的歸保羅吧。
79價值投資由用心模仿開始
書是人類傳承精神財富最重要的載體,按理說看書應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在價值投資上,我卻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盡管自己也寫,但對於能發揮多大作用,在文章中多處表現出狐疑。確實我想把對價值投資的理解寫出來,從文章的效果看,也確實基本把原意表達到位,能反映九成心裏的看法。可能對學習價值投資會有一定幫助,但是不是能在本質上改變一個投機者,能改變多少個?關於這些的答案,懸乎也。
這麼說不代表否定自己寫作的意義,更不是否定價值投資類書籍的作用;本人一直較為推崇美國那種案例式的教學模式,非常具象,很容易記憶,也許在學習投資上,這種教學模式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價值投資我的學習經驗是:多用心體會;投資很多時候是一種感覺,無法用教條式的“戒律”規範。股票跟女人很相似,誰都能說出標準美女五官和身材的標準,但放到實現中,也許就不是這樣了,有些女人五官很標準,但看起來總有“刻意”的感覺,有些女人五官分開看都不出眾,但整體看上去很順眼,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此時就麵臨是按標準還是按感覺來評判的尷尬了,我會選擇順從感覺,或許她確實並不太符合美女的標準。價值投資書籍也是如此,可以給出“標準美女”的樣式,但卻不一樣是實踐中最正確的。
我讀投資類還沒讀會計類書籍花的時間多,因為會計經緯分明,是便是、非便非,但價值投資更多的是塑造性格,現在能想得起來讀過的投資書籍,除了幾本經典外,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內容。我讀價值投資的書不喜歡從頭到尾讀,基本拿起書來先看是誰作序,然後就是看目錄,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打開後依然是跳讀,除非到了覺得很重要的內容,才會一字一句地精讀,所以很多書拿在手上的時間都在兩天內,好像在問這些書“你的投資理論是什麼?”僅此而已。
因為我已經有自己的投資思想,具有相對的封閉性,怕別人的投資著作會衝擊到我的投資思想,所以看投資書很多隻限於了解層麵,不會太過深究其理,特別是偏向思想性的著作。對於新的投資想法,肯定不會貿然接受,要經過反複的論證,小心翼翼的吸收,這幾年最大的吸收就是對成長性的肯定和接受,把成長性慢慢溶入自己的投資思想中,包括在估值方麵受其影響巨大。這跟開始學習投資讀《證券分析》有關,其根本上忽視成長性對投資的作用,如果讀者接受格雷厄姆的那種思想,你的價值投資隻能“撿煙蒂”,而一旦形成固有認識,改過來可能需要好些年時間。
現在你最大的疑問肯定是沒有博覽群書,投資思想如何形成?這簡直是癡人說夢、天方夜譚。現在告訴你“秘訣”所在,就是模仿。先在心中樹立一個百分之百為之折服的投資大師,然後用心去模仿他,站在他的角度努力體會其感受,通過他的投資案例細心揣摩,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一位投資大師,也可以是你身邊接觸得到的投資者。投資上我以巴菲特為偶像,很多人以為我肯定很了解所有投資大師,事實上我了解的也許並不比你多,但我相信自己很了解巴菲特,甚至覺得真正讀懂他的人在中國廣東深圳。
你也可以把巴菲特當成自己的偶像用心去體會,甚至想像自己就是巴菲特,在看待投資問題上努力模仿他,慢慢地對他就有感覺,而後對價值投資自然而然就有感覺,直至形成自己的投資思想,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直到某一天腦子裏突然掉進估值方法,眼前呈現出估值的整個過程,也許會在晚上睡不著,起身把整個思路一五一十地寫出來,怕生睡醒給忘了,爾後好幾周腦子裏全是估值方法的邏輯思維,整個企業在腦中完全立體地顯現出來。對估值的認識是突變的過程,也許是量變直到引起質變吧,價值投資這一步的階梯跨度較高,當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再堅持一下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