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讓投資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其實這一篇的觀點是第一篇的,可以視之為“濃縮版”,但也不盡然是一樣的內容,一來所討論的主題就不完全一樣,二來離寫第一篇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光景了,畢竟這一年來自己的投資思想也有或多或少的變化。當然本質上的東西是不會變的,變的隻是外在的東西,或者說優化具體的操作方法。這裏所指之“投資”自然是價值投資,把這種價值投資的性格內化,成為一種幾乎自然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就是投資習慣,確切說是一種價值投資的習慣。
前些日子我看中某款智能手機,原來的手機已經用了好多年了,功能簡單就不說了,手機本身設計有缺陷,質量和工藝都很差,常常沒信號、電池不耐用、還擊壞了好幾張SIM卡、甚至手機不能設每天鬧鍾,隻能天天睡前設置,忘了設明天就不會鬧,或記得設有時候也不會鬧等等很多問題,這款手機就是諾基亞6270,已經到了不得不換的地步,這兩天才去買了新的手機,我對這些方麵要求都不高,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換的,衣服、電視、手表包括手機都是如此。有朋友問為什麼要等這麼久,我說:“最近比較忙,還有前陣子股市在下跌就沒買了,最近不是又反彈了麼,就去買了。”在下跌的時候機會隨時可能出現,我要留著每一兵一卒隨時準備出擊,說這話的時候我是完全不自覺的,當看到他困惑的表情才想起我的話不合乎常人“邏輯”。這位朋友不是投資界人士,但平時也炒炒股,多少知道“買漲不買跌”這種炒股道理,我還得向他解釋一番才算過去了,這樣的習慣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在第7篇巴菲特語錄中隨便摘得以下三句話:
投資對於我來說,既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娛樂。
吸引我從事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讓你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所想要的並非是金錢,我覺得賺錢並看著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巴菲特喜歡金錢遊戲,他也的確一生都在以賺錢能力證明自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從來沒有讓這種欲望占據自己的理智,他從事投資的所有行為一定是按照“巴菲特法則”來的,任何不符合他法則的情況,他都會毫無猶豫的選擇回避。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在這個財富遊戲裏永遠樂此不疲,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巴菲特是非常節儉的,排除工作和交際上的開支後,每年一百萬美元應該可以滿足他的生活物質所需,但他永遠樂於以自己的性格從事投資,聚攏了永遠也用不完的巨額財富,最後把這筆財富都捐贈出去;假設他可以從頭活一次,我想他一定也會選擇過這種投資生活方式,原因就在於它所帶來的樂趣比帶來的財富還要大。
我的人生經曆雖然算不上滄桑,但也並非一路平坦,有時候想想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我喜愛投資,我的生活中也在進行著這件事,至少在我想進行投資的時候就可以,不想的時候可以跟美麗的女士一起去紅樹林看日落,吹吹海風真是好不愜意。有一個現象很奇怪,我很多“革命性”的想法是在這種遠離投資的時候產生的,而非盯著大盤看的時候。如果它隻是一種工作,或許我也會喜歡它,但它遠遠超出工作應有的概念範疇,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習慣,起碼我樂於從事這個遊戲,“從事遊戲”聽起來很奇怪,可卻很貼切,事實好像也是如此。
投資可以成為謀生的工具,致富的手段,但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一個行業,最本質上講我覺得它是一種興趣。很多人喜歡當評委,問他為什麼也許都答不上來或不好意思回答,我覺得也許就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以自己的眼光去評判別人,選擇符合自己喜好標準的選手,這種心理應該說人人都有,隻是表現的方式不同,我個人表現在對股票的品頭論足上。
毫無疑問興趣當然屬於生活,投資對於投資者很類似高爾夫對於高爾夫職業選手,你去問沃倫?巴菲特投資對於他的意義,他的回答應該跟上麵這三句話差不多,你去問泰格?伍茲高爾夫對於他的意義,我相信他不會回答“這隻是我賺錢的手段”,他肯定對高爾夫球有極濃厚的興趣,不出於靈魂的喜愛不可能成為最偉大的高爾夫球手,當然天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事強求不得,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兩者類似點還在於大多數人在這裏麵都是賠錢的,區別在於從事投資的人本來都打算要賺錢,而大多數人打高爾夫球本來就是消遣娛樂,並不指望能夠從中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