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財務分析(5)(2 / 3)

其八、審視關聯交易:這一部分的損益要特別關注,很多上市公司的集團母公司總是恨鐵不成鋼,決定老子來幫助,以充實上市公司業績表現;或反過來不為股東謀利益轉而謀股東的利益,東西很貴賣給上市公司或者很便宜從上市公司買東西,也可能違背三獨立、五分開原則,雙方在生產、供應、銷售上不獨立,在人員、資產、財務、機構、業務上不清不楚。這些都能達到輸送利益的目的,要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這些或類似的情況,如果最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這不是剔除收益的問題,這家公司壓根不值得投資。

其九、利潤雖出於主營業務收入,但有充分證據表明收入隻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收入就應該剔除出本期收益;比如企業現在有大量積壓庫存,本來送人都沒人要的,已經計提了足夠的存貨跌價準備,現在有人準備買下這些存貨,那企業肯定求之不得了,盡管必然會賤賣但也願意,好過這批貨占用倉庫或被當垃圾處理掉,還得倒貼人工成本,這樣的收入應該算是走運,而且一般沒有下次了,或者說有下次那更可怕,按規定企業取得收入後應該轉回跌價準備,或許會出於其它考慮記入當期收益,對於這樣的收益不剔除行麼?

事實上還有其它需要剔除的收益,隻是那些都十分瑣碎且數額一般不大,就不一一羅列出來了。可就算把那些都列出一張表來,死記硬背中國式學習是沒用的,隻會浪費巨大的精力最後成為腦袋中的知識垃圾,論背有誰能背得過電腦,如果背誦就行,那麼電腦就搞掂了,就是因為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上麵這些稍稍看看就行,本篇隻需記住下麵兩條原則即可:

一、不來自主營業務收入的利潤應該被剔除出去。

二、沒有可持續性的收益同樣應該被剔除出去。

以後一遇到淨利潤就把這兩條原則先給套上去再說,合格了再談其它方麵的,至於是否在我們列舉的九項中不重要,學習一定要活學才能學到東西,本人就是中國死記硬背式教育模式的犧牲品,倒不是我去硬記,就是因為思維活躍不願意死板的記東西,所以學習成績不怎樣;現在我所掌握的極為有限的知識中,不是來自書本就是來自網絡,很少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老師在講的時候我的思維會先跑在他前頭,然後想東想西以為等他一下,但這樣的“神遊”常常就回不來神了,不一會功夫就下課了,啥內容都沒聽到。這兒列舉了九項該剔除的收益都非常具體,無須例子也可以理解,就不耽誤大家功夫了,其實隻要記住後麵兩個原則就可以了。

63考查三項費用

三項費用亦稱之為期間費用,即無法直接計入產品生產成本之外的其它費用,按當期實際發生額確認後記入當期損益。三項費用分別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賬務費用;它們能從側麵反映一家企業的許多問題,因為企業的經營狀態歸根到底都要在數據上予以反映,三項費用與同行業的對比和自身變化趨勢投資者都應予以關注。

銷售費用:

舊會計準則叫“營業費用”,新會計準則下稱“銷售費用”,指在整個銷售過程中,各環節所發生的費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和進貨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都記入該項。公司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廣告費、展覽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以及為銷售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職工工資、業務費、福利費、辦公費、差旅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攤銷等經常費用都可記入營業費用,但生產型公司不能將其記入銷售費用,而是記入材料成本。

以上很容易看出銷售費用的作用是什麼,應該說公司隻要加大了對市場的營銷力度,都會在銷售費用項下得到體現;我認為可以把銷售費用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銷售過程中必須增長的費用,暫且稱為被動銷售費用,如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這類為增加銷售量必須增加的費用;另一種是公司自行決定增減的費用,暫且稱為主動銷售費用;如廣告費、展覽費、職工工資這類則是公司可主動控製的費用,重點在於考查這一類的變化情況。

應該說被動銷售費用的增加對公司是有益的,因為其預示著業務量的增加,對於此類增加永遠持歡迎態度;但是主動銷售費用就不盡然了,合理、有效的增加可以說明管理層積極開拓市場,著力開發產品的市場空間,但太高速的增長往往證明產品沒有優勢、市場競爭力不強、整體行情冷淡或需求有限,如“鹽湖鉀肥”(000792)09年市場的開發力度就前所未有的加強,故該費用立馬發生劇增,正是因為行情冷淡帶給業績的壓力所致,同時“應收帳款”也發生劇增,基本上已經說明經營情況有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