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不能出兵又不能回絕,那應當如何是好?”趙惠文王為難了。
“當然是出兵。大王,上黨離趙國很近,秦國取上黨恐怕誌在我趙國,我們若不阻止他們,秦國取得上黨之後必然會向我趙國攻來,到那時趙國仍不免要與秦國有一場大戰。所以我們還是要與秦國打上一仗的。不過這一仗不能隻有我們來打,要打就三家一起來。”藺相如笑著說道。
“不知愛卿有何妙計?”趙惠文王說道。
“我們不要韓國的上黨郡卻仍然出兵相助韓國。不過我出兵的時候要和韓國一起把魏國也拉進來。三家同時與秦交戰對我趙國有四利。其一可阻秦國與國門之外。在韓國的土地上與秦交戰,可保我趙國土地不受戰爭摧殘。其二,三家共同出兵,可召集的兵力遠遠超過我們趙國所能派出的兵力,可大增這一仗的勝算。其三,戰爭無論勝負,三家兵力共同折損,則我趙國仍舊可以淩駕與韓魏之上,可保我趙國三晉之首的尊位。其四,可借機拉攏韓魏兵將,收買韓魏人心,有利於三家合晉。有此四利,依臣之見,趙國理應出兵。”藺相如說道。
“既然如此那愛卿以為誰可為帥?”趙惠文王又問道。
“此仗艱難,非廉頗將軍不能勝任。”藺相如說道。
“正合寡人之意,寡人這就點兵十萬讓廉頗將軍出征。”趙惠文王說道。
“大王,事此萬萬急不的。我趙國兵馬一出韓魏必然退後,到那時就會出現我趙國在前與秦交戰而韓魏在旁觀望的局麵。所以我們要等到韓魏與秦交戰之後才能出兵,並且我們誌在消滅秦國兵力而不在於奪取上黨一郡之地。三家若是同歸於晉,我趙國所得土地又豈隻是一郡之地?”藺相如笑著說道。
聽了藺相如的意見,趙惠文王把韓國的使者的召了回來說道:“韓趙同生於晉,乃是兄弟之邦,兄弟有難我趙國焉有不幫不理。不過請尊使相信我大趙絕非趁火打劫之人,我趙國願出兵十萬相助韓國守住上黨而絕不要韓國的一寸土地。趙國此舉念的是三晉同根之情,所以還請尊使回複貴國大王,細稟我兩國之間的兄弟之情。”
韓國使者聽了趙惠文王的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趕緊跪在地上向趙惠文王道謝:“臣久聞大王風範,今日一見,果然有泱泱大國之氣度。”
“尊使且慢,我聽聞王齕帶來了十五萬秦兵又從新城調集了五萬餘兵力,合兵二十萬攻上黨,隻我趙國的十萬兵力恐難以敵擋。我想貴國恐怕一時之間也派不出十萬兵力吧。以寡人看來此事還需魏國出兵才行。趙、魏、韓三國本為一家,秦攻韓國,魏國定不會袖手旁觀的。趙國願與韓國同派使者入魏,請求魏國出兵,不知尊意如何?”
“此事韓國當然是求之不得,臣這就回去向我王請命,與貴國使者一共入魏,遊說魏國出兵。”
“好,請尊使先行,我趙國這就整頓兵馬,準備糧草。等魏國出兵之日請韓國通報一聲,趙國必然舉兵而下共驅秦賊。”趙惠王慷慨激昂地說道。韓國使者初聽趙惠文王的話心裏很是感激,但是後來卻越聽越不對,什麼叫等魏國出兵之日?若是魏國不出兵的話,那是不是趙國也不出兵呢?這話他當然不敢當麵反駁趙惠文王。畢竟趙國已經答應出兵了,這個時候萬萬不能在橫生枝節的。
韓國使者同趙國派出的使者一同回到了韓國,並向韓桓惠王報告了趙國的意思。韓桓惠王聽了使者的回報也是十分的驚奇。印象之中趙國好像並不是這樣的。不過既然趙國的使者已經來了,那韓國也沒什麼可以懷疑的。於是韓國又準備了重禮讓韓趙兩國的使者一起到魏國去遊說魏國出兵。
兩位使者到達魏國之後,兩人共同進見了魏王。魏王對於出兵之事並不熱心。雖說三家同出於晉,但是無利可圖之下魏人當然不願出兵。還好,韓國早有準備。韓國答應此戰若勝。韓國願與魏國平分上黨的土地發。魏王聽言這才答應派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