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璟走後,顧錦珠又恢複了往日的作息,因著懷孕辛苦,她本來已經不再管理朝政,可是現在,她要替他守好他辛苦得來的基業,等他平安歸來。
陪在她身邊的依然是素菊,芸香已有兩子,不適合再進宮,錦夏幾個丫頭也陸續配了出去,反倒是素菊,至始至終都陪在她身邊。
孟血衣隨著蕭璟上了戰場,她答應他,這次一回來,就會成親。
時間過的飛快,四個月後,顧錦珠生下了一對龍鳳胎,舉國歡騰,因蕭璟不在,顧錦珠親自替兒子起了謹安二字,小女兒則叫晗月。
與彌月的這場戰爭足足持續了近三年,蕭璟直將彌月逼退回了大漠深處,真正實現了會助盧陵踏平北韁的誓言。
盧陵此一戰消耗巨大,雖國界寬廣了,但後續問題太多,幹脆利落的與蕭璟簽訂了百年互不相犯的和平條約,大軍凱旋而歸。
三年未見,蕭璟歸心如箭,大軍尚在後緩行,他已星月兼程趕回洛京,一想到顧錦珠和三個孩子,他全身的血液都似乎燃燒起來。
小朝陽已經五歲了,深得武安候喜愛,親自帶在身邊教習武藝,因此小小年紀就成了宮中一霸,人人都知皇後寬和,卻不敢觸怒長公主,否則長公主一鞭子揮過來可不是鬧著玩的。
謹安和晗月顧錦珠則親自帶在身邊,還好兒子和小女兒的性子不像長姐那麼驕傲潑辣,謹安性子沉穩聰穎,遠比其他三歲的孩童懂事,而晗月十分柔順乖巧,與長姐完全是兩個極端。
暗衛早就來通報了蕭璟的消息,他回來那日,顧錦珠帶著三個孩子親自出城接他。
她沒有大張旗鼓出宮,隻乘了輛普通的馬車,一身尋常婦人的裝扮,駐立在城外青青柳樹下翹首以盼。
當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策馬奔來時,她聽到了自己心跳如鼓的聲音,如同陽光一瞬間落入眼裏,滿眼俱是燦爛的色澤。
耳邊兒子稚嫩的童音道,“娘,那是誰啊?”
她彎腰抱起兒子,在他的頰邊親了親,唇角已翹了起來,“那是你們爹爹……”
“爹爹?”三個孩子眼神一亮。
她臉上的笑意緩緩綻放,迎著春日的陽光,就如同豔陽下最明豔奪人的牡丹。
後記:
熙和三年春,帝率大軍歸來,天下初定。
乾武帝一生勵精圖治,他重用人才,鼓勵農耕商貿,興水力,政事清明,在他的努力下,大夏朝一日日強盛起來,被後世稱為“熙和盛世”。
然而讓民間最津津樂道的,卻是帝後的伉儷情深。
熙和帝一生未納後妃,後宮閑置,群臣數次以帝子嗣單薄為由進言,帝均置之不理。
熙和四年,顧皇後再次產下一子,太子聰穎躬儉,純孝仁厚,二皇子活潑可愛,帝親言,此生有二子足矣,群臣聽出帝言外之意,不再上書置喙。
乾武帝與曆代帝王不同,常常帶著皇後去民間微服巡遊,親眼觀看各地官員辦事效率,他賞罰分明,多為百姓辦事的大加獎勵,而敢貪汙克扣濫用職權的,輕則罷官重則丟命。
如此嚴厲督行之下,地方再不敢再陽奉陽違,大夏朝前所未有的出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帝對後甚是寵愛,然顧後生性賢德,兩人曾遊覽一地,後喜愛漫山遍野的粉色櫻花,帝言在此建一座行宮,讓皇後年年可來此觀賞。
顧後卻及時勸阻,稱天下初定,不宜勞民傷財。
帝心下愧疚道,“你幾年生辰,我都無法陪在身邊,若你有什麼想要的,我一定辦到。”
後卻展顏一笑,稱,“若你真想送,便送我一個太平盛世吧!”
乾武帝與顧後終身恩愛,兩人一起興學堂,訪大儒,一起踏遍天下,一起看著國家一點點興盛起來。
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二人就如普通民間夫妻一般,帝在前朝,顧後便如普通的妻子,為他洗手做羹湯,縫補衣裳,教養子女。
兩人一生生死相依,他真正應了他的諾言,還她一個太平盛世。
民間感歎,所謂梧桐雙待老,鴛鴦會雙死便是如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