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九、談古論今說辯證(1 / 2)

轉眼就是正月十五年宵節了,夏天組織計劃信貸人員召開了春節以後的第一次科務會。這次會議的內容,一是落實存款任務的層層分解,並與浮動工資掛鉤的方案;二是根據新的工資方案,討論修改《考勤考績計分辦法》。

在會上,各崗位因為利益與新的方案掛鉤,會使自己的收入驟然下降,反應都十分激烈。

後來,夏天轉到了另外一個話題,就是解釋年前下發的《信貸崗位工作原則》的其中一個原則:“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

夏天說:“在年前,我談過了臨界原則。今天我要談的是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我們定這個原則的含義是說,無論在業務綜合、信貸管理還是清收崗位的員工,在分析問題和對外協調中,把握客體的真實性和原貌是開展工作的基本要求。為此,我們對客體進行判斷、甄別的去偽存真的過程中,對賴於正確判斷的根據,以既唯物又辯證的方法去實現求真務實的目的,杜絕人雲亦雲,不究是非的傾向。”

說到這裏,夏天看了一下同事,以談體會的方式說:“唯物和辯證是我們認識世界,做好各項工作的很好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也是避免教條、防止把事情辦砸的前提。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就可以知道把握唯物和辯證是多麼的重要。這個故事叫《張之洞建鐵廠》。”

夏天如是說:

我們的同事黃華林的老家的武h長江邊上有一個著名的曆史建築,名叫黃鶴樓,這樓就在現在的武h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很多文人墨客都到過這個樓上題詩填詞,留下不少千古名篇。其中,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做崔顥,寫了一首七律《黃鶴樓》,堪稱留芳後世,當年李白到了黃鶴樓,看了這首詩,讚歎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崔顥的詩雲: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的主人公張之洞是一個知識分子,在1863年(同治二年)考中的一甲第三名進士。當時的規定是這樣的: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位探花當時才26歲。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

在湖b,張之洞至今還頗有名聲,不僅人們在餘茶飯後常常議論到這位“張文襄公”的遺跡軼事,而且現在的武h市還有一條相當繁華的大街,就叫做“張之洞路”。但是,這位早年進仕及第,後來又成為“大學士”的大知識分子,在創辦漢陽鐵廠的過程中,卻出足了洋相。

第一個洋相是:從國外買回來的設備根本不適合使用當地的原材料,可惜好礦煉不出可用的鋼鐵。

要辦廠,首先要引進設備,這當然是對的,關鍵是引進什麼設備。這點,張之洞全然不懂,又妄自尊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漢陽的設備是從英國進口的。當時,張之洞給我國駐英國公使打了一個電報,要他向英國訂購全套設備。而英國的生產廠家回答說:“要訂設備,首先要將鐵礦石和煤、焦碳等原材料送來廠裏化驗,看看這些原材料適合煉什麼鋼,然後定製什麼樣的爐子。如果根本不了解使用礦石原料的質地而配製煉爐,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是含糊不得的。”我國駐英公使把這個意見轉達給了張之洞,張之洞不以為然地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

既然總督作了決定,那就買吧!至於英國的生產廠家,反正是要做生意的,當然也樂於滿足這個不懂行的顧主的要求,便照英國鋼鐵廠的機爐設備,製造了一套啟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