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學習死:犧牲與奉獻 (3 / 3)

豐坦內勒死的時候,離他的百歲壽辰隻差幾個鍾頭。彌留之際,有人問他有何感覺,他說:“沒別的感覺,我隻是覺得活下去有點困難……”然後,他靜靜地走了。

懷爾德(1682~1725)

有人活著時令人討厭,但一當他快死的時候,人們又覺得他並不是那麼討厭。懷爾德是英國著名的小偷,因為屢屢犯案,被判了死刑。當他走到絞刑架下準備就死時,牧師按慣例為他主持臨終禱告,就在這當口,他偷了牧師口袋裏一把開瓶塞的螺絲錐,並向絞架下的觀眾作了展示——這說明牧師是個酒鬼!而懷爾德,卻有著至死不渝的“敬業精神”,而且至死也沒有放棄幽默感。

曾國藩(1811~1872)

中國士人期冀的死,就是曾國藩式的死。曾國藩位極人臣,而得以善終,在於他律己甚嚴。做官做到了封一等侯的程度,且兩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卻沒有留下什麼田產錢財,隻給子孫留下了一樓的書籍,和約束家人的遺囑!他一生中都在追求著儒者精神的實現。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四日,他在這個父親忌辰的日子做了拜祭。爾後,他在兒子攙扶下走進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刮過,他覺得腳發麻。進屋之後,他已經不能說話。他指了指桌子,那裏放著他寫就的遺囑;又指著胸膛,示意兒子一定記牢。得到兩個兒子的保證之後,他閉上了眼睛……

曾國藩的遺囑,應該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這也是學習死,學習人應該在什麼狀態下死的一個很好的讀本——

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地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敬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平天下: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一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大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之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才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鬼神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