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另類語言:巫術與通靈(2)(1 / 3)

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備後,河出符信,戰則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憧,以告風後,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太牢,有玄龜銜符出水中,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夢所得符也。廣三寸,袤一尺,於是黃帝佩之以征,即日擒蚩尤。

從黃帝開始的受符,曆經許多世紀,至北魏正式鑄為製度。此後曆朝曆代,登極稱帝者,都先須接受符信,以求得神佑——

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嶽,迎致其餘弟子,於代郡東南起壇宇,給道士百二十餘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太武親備法駕,而受符焉。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以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象,而供養焉。

——《隋書?經籍誌》

所謂符,是由文字、圖像和符號三個部分構成的。圖像有符神、神禽、神獸、鬼形等等;符號多為星雲、三清、北鬥、神氣一類;文字則為被鎮壓的鬼名、施法的神名,或是起厭勝作用的字符如“囂”、“魄”、“正”、“刀”、“火”、“押”……符中的文字,因其為道巫在通靈交感、運入符中所書,因而文字與神氣符號糅合變形,此稱為“化”。

符書圖形,多為青銅紋飾中的龍鳳紋、雲紋、雷紋、鳥首紋、饕餮紋之類,文字則以甲骨、金文、籀篆、隸草為根本,加以變化。因而符中多“雷文”、“鳳篆”、“龍章”、“天文”、“玉文”、“三皇文”之類變文,世人多不識。

道法符中以六丁六甲為主神,即: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醜;甲子、甲戊、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此十二位神在幹支中,是值日神。《續文獻通考》雲:“丁卯等六丁,陰神玉女也。甲子等六神,陽神玉男也。”民間所謂天兵天將指此。六丁六甲符可保國討寇,化百萬雄兵退敵滅寇;可入陣避兵,雖水火箭矢不能傷身;又可辟除惡鬼,如《夷堅甲誌》載:有楊大同者,路遇美人,攜歸狎樂。久而人漸憔悴。其兄知其遇鬼,以天心六丁符治之,女鬼終於現形雲雲……

除六丁六甲外,道法符中尚多神異法術,如神行符、甲馬、縮地;化虎變蛇符、點石成金符、相思符、合和符、五雷符、渡水符、隱形符;湘祖白鶴紫芝遁法、執草隱形避難法……

以理性批判眼光來看,道法符多荒誕不經。然以其富於想象、思路奇特而論,則因遊戲之美醉倒了雅俗士庶。直至眼下,金庸還托庇餘蔭,演繹著這種遊戲。而“水滸”、“三國”、“西遊”、“聊齋”之類,無不從中受益。如神行符中的甲馬之術,便為《水滸》人物戴宗煉得爐火純青——

戴宗收了甲馬,兩個緩緩而行,到晚就投村店歇了。楊林置酒請戴宗,戴宗道:“我使神行法,不敢食葷。”兩個隻買些素饌相待。過了一夜,次日早起,打火吃了早飯,收拾動身。楊林便問道:“兄長使神行法走路,小弟如何走得上?隻怕同行不得!”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帶得人同走。我把兩個甲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來,也和我一般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趕得我走?”楊林道:“隻恐小弟是凡胎濁骨,比不得兄長神體。”戴宗道:“不妨,我這法,諸人都帶得。作用了時,和我一般行,隻是我自吃素,並無妨礙。”當時取兩個甲馬,縛在楊林腿上,戴宗也隻縛了兩個,作用了神行法,吹口氣在上麵,兩個輕輕地走了去,要緊要慢,都隨著戴宗行。兩個於路上閑說些江湖上的事,雖隻見緩緩而行,正不知走了多少路。

——《水滸?第四十四回》

看來這神行太保戴宗,並非浪得虛名,乃是身懷神行絕技,可馭甲馬之人!然而甲馬固然了得,又不如“縮地”大法。無論神行多麼迅捷,總得由此到彼;而施行縮地之術,可將萬水千山外的目的地,縮至咫尺,哪怕原地不動,抬腿可至天外!據司馬懿說,諸葛亮就有這等本事——

懿自出營視之,隻見孔明簪冠鶴氅,手搖羽扇,端坐於四輪之上;左右二十四人,披發仗劍;前麵一人,手執皂幡,隱隱似天神一般。懿曰:“這個又是孔明作怪也!”遂撥兩千人馬吩咐曰:“汝等疾去,連車帶人,盡情都捉來!”魏兵領命,一齊追趕。孔明見魏兵趕來,便叫回車,遙望蜀營緩緩而行。魏兵皆驟馬追趕,但見陰風習習,冷霧漫漫。盡力趕了一程,追之不上。各人大驚,都勒住馬言:“奇怪!我等急急趕了三十裏,隻見在前,追之不上,如之奈何?”孔明見兵不來,又令推車過來,朝著魏兵歇下。魏兵猶豫良久,又放馬趕來,孔明複回車慢慢而行。魏兵又趕了二十裏,隻見在前,不曾趕上,盡皆癡呆。孔明教回過車,朝著魏軍,推車倒行。魏兵又欲追趕。後麵司馬懿自引一軍到,傳令曰:“孔明善會奇門遁甲,能驅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書內縮地之法也。眾軍不可追之。”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

毫無疑問,羅貫中對六甲天書知之甚詳,否則編派不出這樣的情節。而史中諸葛亮熟悉奇門遁甲,也有可能,隻是不會像義和拳那樣真用來打仗罷了。

當然,符的主要功能並非為小說家所設,而在護身辟邪、驅鬼禳災、安宅治病。舊時每年端午,家家戶戶書驅鬼辟邪符於門上,以厭鬼魅。為什麼選端午驅鬼?五月俗謂惡月,或毒月。夏至,太陽位在北回歸線上,日照最長,過此日照變短。端午(午月午日午時)正在這個分界點上,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禮記?月令》)。端午一過,陰氣逐漸增長,鬼氣隨之上揚;氣溫日漸升高,癘疫開始流行。故而在這陰長陽消的轉折節氣上,舉行厭勝活動以辟邪。禳災符多用於對自然災害的厭勝,最常見的是祈雨。祈雨有多法,《春秋繁露》雲,祈雨需“令吏民夫婦皆偶處”,此說認為天久不雨跟陰陽性事有關。清人袁枚講述了一則求雨的事,頗令人感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