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俾斯麥——不是隻有鐵和血(20)(1 / 1)

2月1日,奧地利軍隊趕到,和聯軍會合,一起渡過艾達河,丹麥宰相隨後做出了後撤的決定。2月5日深夜,4萬丹麥士兵拖著177門火炮,一部分撤到迪博爾,一部分撤到日德蘭半島最北端。2月18日,普魯士騎兵最先越過丹麥邊界,3月17日,丹麥海軍在呂根島附近擊敗了普魯士的艦隊,4月18日,普魯士軍隊攻克迪博爾。4月29日,丹麥軍隊放棄了日德蘭半島上的各個要塞,被迫撤退到阿爾斯島和菲英島,日德蘭半島就此被德意誌聯軍完全占領。

看到仗打得差不多了,英國就聯合俄國、法國和瑞典出麵調停了。普魯士希望吞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可奧地利覺得自己的民族問題已經夠複雜的了,就表示,隻要這兩地不正式加入丹麥王國,那它們可以繼續當丹麥國王的私人領地。至於丹麥呢,他們覺得自己還能打,就拒絕英國提出來的把兩個地方交給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建議。

到了6月25日,英國組織的調停會議在倫敦結束,沒有達成協議。6月29日,普奧聯軍再次發動進攻,丹麥這下子撐不住了。8月1日,雙方初步議和,10月30日,丹麥同普魯士、奧地利在維也納簽訂了和約。

維也納條約最後確認,丹麥放棄對兩個小公國的統治,把它們轉交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就這樣,普魯士統一德意誌的第一仗——普丹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戰後論功行賞,俾斯麥受封伯爵,毛奇晉升成中將,進入最高決策圈。從此以後,普魯士統一戰爭的最高決策圈正式成形,它包括:性格軟弱、啥都不會,可是有決策權,而且聽得進別人正確意見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運籌帷幄、一肚子主意,對付議會和外國遊刃有餘,但是一沾軍事就犯暈的宰相俾斯麥;學識淵博,擅長軍隊管理和製度建設,可沒臨場打過仗的陸軍部長羅恩;除了軍事啥都不會,可指揮若定,把軍事計劃、指揮和後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總參謀長毛奇。當時威廉一世67歲,毛奇64歲,羅恩61歲,隻有俾斯麥年輕一點,49歲,整個一個中老年俱樂部,誰都沒想到他們能夠開創德意誌的千秋偉業。

維也納條約簽訂之後,俾斯麥躲在柏林的宰相官邸裏整整倆月沒露麵——他在籌劃下一步,準備對付奧地利。

盡管自從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之後,普魯士蒸蒸日上,還主持了關稅同盟,可德意誌的老大依然是奧地利。人家奧地利不僅曆史悠久,而且麵積廣大,在侵占斯拉夫人領土的事業上搞得有聲有色,德意誌邦聯的大部分小弟也都是聽它的而不聽普魯士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