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薩克森和普魯士的工業品存在競爭,但是由於同盟為所有的成員邦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薩克森和普魯士的工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了1860年前後,薩克森2/3的農產品來自普魯士,薩克森則專攻工業生產。類似的勞動分工在同盟的其它區域裏也得到了發展。很多新的合作企業建立起來了,比如薩克森企業家在巴伐利亞的霍夫地區投資設廠,從事紡織業生產,而巴伐利亞的織工同樣也在毗鄰的薩克森染坊中工作。
從1850年代以後,同盟各邦的金融合作也越來越多:普魯士銀行家梅維森、奧本海姆等先後在鄰邦建立新的商業銀行,而1853年達姆斯塔特的工商銀行則是科隆的金融家們建立的。這些銀行為關稅同盟區內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保險和抵押行業和金融信貸業一樣,也在邦國間加強流動。
跟積極推動德意誌經濟聯合的普魯士相反,奧地利對關稅同盟采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
由於奧地利長期以來奉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外貿能力相對匱乏,同時,奧地利境內的匈牙利等非德語地區的工業品缺少競爭力,導致奧地利為了保護關稅收入而放棄了參與同盟的機會。
無論是對於奧地利還是對於整個德意誌來說,奧地利放棄參與同盟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長久以來,在德意誌地區就存在著“統一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誌”和“統一不包括奧地利的小德意誌”的觀點爭論。說句良心話,關稅同盟初期的普魯士,並沒想過一定要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建立“小德意誌”,而正是奧地利的選擇,導致它與德意誌其它地區的經濟聯絡越來越疏遠。
1849年10月,奧地利看到自己越來越孤立,就提出了“中歐關稅統一”的計劃,想以維也納為中心,建立一個擁有7000萬人口的大關稅同盟,借以對抗日益強大的普魯士。但是,經過15年的發展,德意誌各邦對普魯士的經濟依賴越來越深,不管奧地利的新方案有什麼樣的誘惑力,也已經無力接受了。
從此以後,奧地利的經濟實力與普魯士越差越遠:到了1865年,普魯士的城市化達到了55%,奧地利隻有30%;普魯士境內的鐵路有11000公裏,奧地利隻有6600公裏;普魯士年產生鐵85萬噸,奧地利隻有46萬噸;普魯士擁有蒸汽機15000台,總計80萬馬力,奧地利隻有3400台,總計10萬馬力。盡管後來到了1865年,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了貿易條約,但整個德意誌關稅同盟已經把奧地利當作外國來對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