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斯特——打通德意誌的血脈(14)(1 / 1)

拿破侖垮台了,可由拿破侖入侵引發的普魯士改革還在不斷地深入發展。

1818年,普魯士實施了關稅改革,在全國廢除境內的關卡,取消消費稅,宣布商品流通自由,允許工業原材料免費輸入,對於進口的工業品也隻征收10%的從價進口關稅。

1819年4月,德意誌商業和手工業聯合會在法蘭克福成立。一個30歲不到的年輕人受協會的委托,向德意誌邦聯議會遞交了請願書。

這個學者,就是本章名義上的主角,德意誌改革期間的又一位重要人物,弗雷德裏希·李斯特。

1789年8月6日,李斯特出生在德意誌南部符騰堡州盧林根鎮一個鞋匠的家庭裏。他高中畢業後,通過了普魯士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當上了一個小官,後來被提升成符騰堡州的會計監察官,還曾經當過蒂賓根大學的行政學教授。由於大力提倡廢除全德意誌的關卡,提倡德國統一,在報紙上宣稱“不在德意誌各邦人民之間實現自由交往,便不可能有統一的德國;不建立共同的重商製度,便不可能有獨立的德國。”李斯特後來被迫辭去公職,全職在商業和手工業聯合會工作。

李斯特在這份請願書裏寫到:“德意誌的38條關稅和過境稅的邊界線,使境內的交通陷入癱瘓。它們就好像是把一個人的手腳綁縛起來,不讓任何一隻手腳的血液流到其它手腳上去……隻有廢除內部關稅,建立一個全德意誌的統一稅製,才能恢複國家貿易和民族工業,也有利於勞動階級。”

當時的普魯士盡管開始了改革,但是在整個德意誌,封建保守勢力還是很強大的。李斯特的請願書遞上去以後,邦聯議會冷冰冰地表示:“這個世界上沒有德意誌的商人,隻有巴伐利亞的,薩克森的,符騰堡和其它地方的商人。”——如果諸位還記得的話,這就是我在《十個人的德意誌》全篇開頭的引子裏提到過的那件事。

邦聯議會拒絕了李斯特,但是普魯士卻對李斯特的主張很感興趣。當時的普魯士財政大臣莫茨就說,“關稅的統一,必將導致政治製度的統一。”

李斯特的倡議開始得到了普魯士的積極相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