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梔的老爸因為錢不夠不符合單位福利房的購買要求,藍梔剛來市裏(P市)時,藍梔家住在郊外的新建平房裏,藍梔的媽媽還在離家4、5個小時的鎮上醫院,那年她8歲。
藍梔的爺爺奶奶來市裏照顧她,彼時爺爺奶奶已經70多歲,藍梔的老爸還時不時加班有時候就不回來了。家庭作業做完學校還要求家長簽字,爺爺一生務農,雖會寫自己的名字,然而是大寫占3行的大字。藍梔還特別認真也沒想到別的辦法,隻能半夜偷偷哭起床給爸爸打電話。
家裏經濟拮據,奶奶靠攢盒子撿瓶子賣廢品給她零花錢。學校旁邊的土豆片2毛錢一小袋,是藍梔最愛吃的,一到下課,各個年級的同學擠在小吃店裏,每個人買2毛錢的麻辣土豆片,然後大快朵頤。可惜後來學校說不衛生取締了這個小吃店,成為藍梔永遠的遺憾。
母愛的缺失是藍梔最痛苦的回憶,每當放學看到別的同學都有媽媽來接,羨慕、渴望、苦澀等情緒交雜著。
那時的藍梔新到一個地方人生地不熟,年齡小不適應。家裏貧困交加,親情陪伴缺失,課外興趣班無紮實的基礎。那時的上官皓家境優越、生活幸福美滿,見識廣、為人老練。上官皓對她來說就像白月光一樣遙不可及、明亮而耀眼。
記得有一次,藍梔送藍天去上鋼琴課,偶遇了正上完課下學回家的上官皓。一聲“好巧”透著藍梔些微的激動和羞澀。配合著寬敞的鋼琴教室以及牆上的“學琴的孩子更聰明”幾個大字,藍梔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自己就像是隻醜小鴨,跟上官皓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藍梔的電子琴是在鎮上爸媽為了彌補她沒上完幼兒園的缺憾給她報的暑假班,授課老師是鎮幼兒園的老師,雖偏僻但老師水平挺高,藍梔記得老師能根據音樂作曲寫譜子。斷斷續續學了1個多假期,費用也不高。轉學來P市後高昂的鋼琴課藍梔老爸負擔不起就停了,給她報了英語培訓班和武術班(相比鋼琴課費用不高一年隻有幾百)。英語班確實很有成效,短短時間藍梔英語就趕上來了,成績也算優異。武術班用藍梔老爸的話說就是:“我隻有你這一個女兒,練出來保護自己也是好的,爸爸不希望你以後長大受人欺負。”然而終究是天賦使然,藍梔練了一身的“花拳繡腿”回來了,上了初中就擱置了。
藍梔渴望像上官皓一樣繼續在藝術領域學習彈鋼琴,但家庭條件不允許,她也就默默地埋在心裏,不想給爸媽增添煩惱。
奇怪的是,藍梔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見過上官皓彈琴,大概是他不願意表現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