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1.肥厚性瘢痕在皮膚受外傷後3~4周內發生。
2.瘢痕呈淡紅色或紅色的斑塊,隆起增厚,表麵有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
3.之後,瘢痕會持續或間斷生長數月至數年,形成不規則的“蟹足狀”外觀。而更為多見的是瘢痕生長數月後停止發展,潮紅消退。
◎病因
肥厚性瘢痕由皮膚結締組織過度增殖和透明變性形成,原因是體內修補因子因創口刺激而過度增生,一般來說,創口越深,瘢痕也會越厚。
◎治療
常見療法有局部封閉療法、音頻電療法、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以及手術切除加放療等。若實施了手術療法,術後可采用放射治療或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的聯合療法。
采用何種方法治療,需根據患者皮膚損害大小、單發還是多發、靜止期還是活動期等情況進行判斷,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預防
深二度以上的燒燙傷,一般都會造成肥厚性瘢痕。肥厚增生的過程大致需要一、二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成熟,變成比較軟化,接近膚色,也不再痛癢。在這一、二年內最有效防止瘢痕肥厚的方法是穿戴彈性衣,保持壓力。
彈性衣除了洗澡外,應全天候持續穿戴,並應定期返診檢查壓力是否足夠。對於彈性衣效果不佳的部位,可以加上矽膠片來加強。某些外用或局部注射用的類固醇對瘢痕也很有效,不會有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可以使瘢痕軟化;但需要每月注射至效果出現為止。
◎有效緩解方法
本病術後對瘢痕的護理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不要過早地揭術後刀口的痂。
2.傷口發癢時,可塗抹一些外用藥,如膚輕鬆、去炎鬆、地塞米鬆等。
3.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傷口,防止紫外線刺激形成色素沉著。
瘢痕疙瘩
瘢痕瘤是一種皮膚創傷後發生的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及透明變性的皮膚良性腫瘤。本病是一種不正常的厚的瘢痕組織,並且有複發的趨勢。
◎症狀
瘢痕疙瘩凸出皮膚表麵呈瘤狀增生,表麵光滑,色紅而發亮,常發現有擴張的毛細血管向外延伸。皮膚損壞至邊緣向外伸出,蟹腳形變,皮膚損傷大小不一,外形各異、質硬、感到奇癢或有刺痛灼熱感。發展較緩慢,但持續增大,有的患者偶爾有惡變(反複感染潰瘍者),瘢痕疙瘩好發於胸、肩、頸、背與耳郭。
◎病因
此病與體質有關,是由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的產物,凡屬瘢痕體質者表皮若受到損傷,如創傷、蚊蟲叮咬、防疫注射、燒燙傷、毛囊炎、痤瘡等就有很大可能形成瘢痕疙瘩。局部因素中包括外傷後的炎症、異物刺激、張力過大等。
◎治療
治療本病不能單純用手術切除,還應配合放射療法或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的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同時,治療時還需與肥厚性瘢痕及纖維瘤等病症鑒別診斷。
◎預防
預防措施主要在於瘢痕形成前、形成間尚未成熟階段,主要目的是盡量去除各種造成瘢痕增生的因素,減少瘢痕的生長,預防瘢痕對機體造成的各種畸形和功能障礙。
預防瘢痕疙瘩要注意以下事項:
1.平時注意防止創傷、燒燙傷、打耳孔、紋眉線等,以免損傷真皮,特別是免疫功能差的部位,如胸前、肩等部位。
2.創傷愈合之後,要盡量避免瘢痕處的機械、化學、熱力的刺激,避免反複牽拉、摩擦潰破、感染的發生。
3.平時常吃含堿類食物如海帶等。因為這些食物長期食用有改善其瘢痕體質的功能;
4.內衣最好穿純棉的彈性製品。
◎有效緩解方法
自我按摩
用手掌根部揉按瘢痕,每日3次,每次5~10分鍾。此法主要用於剛脫痂的傷口,對於舊傷疤效果比較弱。
小貼士
對於瘢痕疙瘩的護理方法還有很多,包括術後要避免患處的摩擦與搔抓;早期的新鮮創口,應徹底地除血塊、異物和碎片;顏麵部的瘢痕可用蠟塊敷貼;對已失去活力的組織,也應徹底清除;不可任由創口自愈,否則易形成瘢痕增生、瘢痕攣縮和與深部組織的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