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2)(2 / 2)

袁紹自己沒有主見,於是打算聽聽手下人的意見。當時,他手下有兩個人反對,一個是郭圖,一個是淳於瓊。這兩個人雖然一個是謀士,一個是武將,但兩人的觀點卻驚人地相似。他們認為,漢朝已經要玩完了,皇帝已經不值錢了,把他接過來,反而是個包袱。有這麼一尊神在那兒供著,什麼事都要向他請示,他的話,聽吧,自己就沒權力了;不聽吧,反而落個抗旨不遵的壞名聲,實在得不償失。

沮授眼看此事要黃,據理力爭道:“現在迎接皇帝正當其時,如果不早做打算,錯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其實,沮授不明白袁紹的心思。袁紹一直有自己的打算,以前他就一直不肯承認劉協這個小皇帝,還導演過另立劉虞為帝的鬧劇,為的就是自己掌權,在197年,他甚至還流露出當自己皇帝的野心。這樣的野心家,叫他去迎接漢獻帝,為自己掌權增加阻力,怎麼可能?所以,袁紹是不可能聽沮授的。

沮授是不幸的,沒遇到一個明主,一生都懷才不遇、抑鬱寡歡;相對而言,荀彧要好點,他遇到了明主,說話領導肯聽,也算是千裏馬遇到伯樂。

有了荀彧的支持,曹操更加堅定了迎接漢獻帝的決心。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也要幹,為此,他派曹洪前去洛陽迎接漢獻帝。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荀彧和曹操在迎接漢獻帝這件事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出發點卻是大相徑庭的:荀彧的動機純正,目的是匡扶漢室;而曹操的動機是很不單純的,他的目的是要利用皇帝這張金字招牌為自己奪取天下而服務。但這些想法他是不能擺在台麵上的,麵子工程還是要做的,所以“我是尊敬皇帝的,我是要輔佐皇帝的”這一類冠冕堂皇的詞彙是不能丟的。

曹操的表演很具有迷惑性,就連精明如荀彧者也被騙了,他一直沒有看穿曹操的真麵目。直到曹操最後展露了自己的真實意圖,理想的荀彧隻能以悲劇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相對而言,董昭就精明多了,沒那麼死心眼。他知道緊跟領導、緊跟潮流,漢朝變魏國,不就是換個老板嗎?隻要工作不變,福利待遇不變,換就換唄,跟誰還不是一樣。所以董昭的日子越過越瀟灑,最後位居三公,風光無限。甚至連第一個提出迎接漢獻帝的毛玠都想得開,什麼奉天子,不就是幫助曹操打工嗎,可以。當然,這是後話了。當時(196年)的荀彧是不必憂慮的這一問題的,因為曹操和他的理想基本一致,至少荀彧是這麼想的。

雖然荀彧看不透曹操的真實意圖,但其他諸侯是看得透的——都是在江湖上混的老油條了,誰不明白他心裏的小九九?當時,在漢獻帝周圍的將領主要有韓暹、楊奉、董承和張楊等人。韓暹和董承駐京師,楊奉駐守梁縣,張楊駐守野王。其中,最緊張的要數衛戍洛陽的衛將軍董承了,眼看曹操的實力一天比一天強大,他要接皇帝過去,那可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於是,董承在通往洛陽的險要地段布置好防衛,那意思是曹操你要想從此處過,看看我的士兵答不答應。

董承堵在去洛陽的必經之道上,曹洪前進受阻,必須打通通往洛陽的通道才行。曹操在打探一番後得知,漢獻帝周圍的這幾個人雖然表麵上很團結,但實際上彼此鉤心鬥角,矛盾重重。於是,曹操決定采取分而化之,各個擊破的策略。四個人中以楊奉的兵力最強,又駐守在洛陽以南,與許縣臨近,既然繞不過去,曹操便決定先拉攏楊奉。出麵辦這件事的依舊是“活雷鋒”董昭。

我一直懷疑董昭和曹操早就有什麼瓜葛,或者說董昭是曹操安插在朝廷的臥底。至少從興平二年以後,董昭的表現就是如此。

興平二年漢獻帝東歸,到達安邑。董昭隨張楊前往迎接,被拜為議郎。議郎的權力雖然不大,但畢竟身處首都,消息靈通,如果要為誰提供什麼情報,那是相當的方便。得到曹操的指示後,董昭再次施展自己擅長作假的天賦。他以曹操的名義給楊奉寫信,大體意思是說,雖然以前我們不認識,但您的名聲我已經如雷貫耳。想當初您保護皇帝是多麼英明偉大,我曹操對您的敬仰之情真是如同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啊。現在天下大亂,保護皇帝的重任就落在我們這些大臣身上了。將軍您有兵,曹操我有糧食;您在中央,我在地方,我一定全力支持您的工作,咱們好好合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這封肉麻的吹捧信很有效果,因為楊奉信了。曹操如此吹捧自己,楊奉也很大方,立即動員其他朝廷官員聯名推薦曹操當了鎮東將軍,還讓他繼承了曹嵩的費亭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