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老實了,但袁紹卻不規矩起來,他開始沒事找事地進攻青州。青州也是公孫瓚的地盤,刺史是田楷,袁紹突然間任命自己的兒子袁譚為刺史,田楷當然不服,既然不服,那就比試比試吧,誰能幹誰幹。於是整整兩年時間,雙方在青州就幹了一件事情——打仗。
你打我我打你的結果是老百姓無心生產,以前青州是沃野千裏的富庶之地,如今別說是人煙,就是一株青草也難見到。
雙方打了兩年,到最後大家都筋疲力盡,誰也吃不掉誰,隻好講和。為了彰顯和平的誠意,公孫瓚和袁紹還結成了兒女親家。但在他們眼裏,所謂的兒女親家是不作數的,有利可圖時咱們是親家,無利可圖時咱們是仇家。感情是假的,親戚也是假的,隻有利益才是真的。休息幾年後,咱們接著玩!
撕下親情溫柔的麵紗,裏麵是不忍細看的悲涼。
對於公孫瓚而言,和袁紹之間的矛盾暫告一段落了,接著他又把矛頭對準他的上級劉虞。
仔細說來,他和劉虞之間的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以前,對付胡人時兩人就分歧巨大,一個主戰一個主和。在公孫瓚眼裏,劉虞這個主和派和投降派差不多,更關鍵的是,他的主張會壞自己的好事;而在劉虞眼裏,公孫瓚這個主戰派窮兵黷武,就是要把幽州搞爛、搞窮。後來,公孫瓚投靠袁術,成了野心家,兩人更是摩擦不斷。
劉虞是個政治家,他是不希望自己眼皮底下有野心家活動的;而公孫瓚是個野心家,他也不希望自己頭上有個愛管閑事的上司。尤其是這些年,劉虞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讓公孫瓚隻帶一萬人。而公孫瓚為和袁紹爭地盤,打得不可開交,這個政策簡直是卡他脖子、要他命。於是,他不顧劉虞的軍令,天天招聘,拚命擴軍,很快手下有了一支二十萬人的隊伍,而且吃的用的全管劉虞這個領導要。誰讓劉虞是領導呢?
眼看公孫瓚的野心漸漸暴露,劉虞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糧食供應,希望以饑餓療法讓公孫瓚的頭腦冷靜一些,自覺精簡部隊。但列車一旦啟動,就不能輕易刹車;野心一旦顯現,就不會停止。至少,對於公孫瓚而言是如此。劉虞這樣做不但不能抑製他的野心,反而讓公孫瓚的憤怒之火越燃越旺——你扣我軍餉,想餓死我,找死啊。
其實,劉虞這樣做也難不住公孫瓚,他有自己的辦法——搶!既然政府不撥款,我就去搶,多勞多得,你奈何不了我!劉虞怎麼會容忍公孫瓚這種可恥的行為?於是,他向朝廷控告公孫瓚的種種不法行為。公孫瓚也不傻,他也向朝廷控告劉虞克扣員工工資(軍餉),請求朝廷主持公道。
朝廷也是非難辨,隻好敷衍了事:你們的苦衷朝廷都知道,你們都是好同誌,大家一定要注意搞好團結,有事商量著辦。
廢話,能商量好還找你們嗎?這些話說了等於沒說,事情就這麼拖了下來。但事情總要有一個解決的辦法。為此,公孫瓚在幽州的首府薊縣另外新建了一座小城,自己住進去,和劉虞做起了鄰居。
對於劉虞而言,公孫瓚是一個不聽話、不友好的部屬。他邀請公孫瓚到首府開會,公孫瓚請病假不去,一點兒麵子都不給。這相當於是鬧獨立了,如此下去,他遲早有一天會反的,那就攤牌吧,收拾他!
初平四年,劉虞調集了十萬人突襲小城,想搶得先機。但不幸的是,劉虞手下有個叫公孫紀的辦事員一向和公孫瓚關係不錯,趁夜跑到公孫瓚處泄露了劉虞的計劃。但此時,公孫瓚的部曲分駐各地,留在小城的人並不多。麵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十萬之眾,見多識廣、久經沙場的公孫瓚也是六神無主、驚恐萬狀。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一個對策——逃跑。但他很快發現,劉虞雖然有十萬人,卻都是臨時拚湊起來的閑散人員,戰鬥力並不強。再加上劉虞愛護百姓,不許手下破壞城池,導致一座小城久攻不下。更要命的是,劉虞還發了一道奇怪的指示:不要多殺,隻殺公孫瓚一人!
真是鴿派人物啊,打仗也那麼溫柔。但在戰場上對敵人溫柔,往往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我認為,正是這道糊塗的命令導致劉虞全局崩盤的。
公孫瓚憑豐富的作戰經驗感覺到對手不過是一群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自己人雖少,但他們都是久經考驗的“兵油子”,對於十萬“弱兵”完全不必害怕。於是,公孫瓚毫不客氣,組織了一支幾百人的突擊隊,一邊放火,一邊反攻。
麵對奮力反撲的公孫瓚,劉虞的部隊瞬間崩潰了。劉虞沒法,隻好連夜逃亡到居庸縣。三天後,劉虞被公孫瓚抓獲。對於這個仇人,公孫瓚並未急於殺掉,還讓劉虞繼續在公文上簽字畫押,就像他依然在當幽州牧一樣。公孫瓚這樣做不是因為他良心發現,而是在殺掉劉虞之前想多玩玩。就像貓捉老鼠一樣,我現在不殺死你,但要慢慢地玩死你!
真是變態!
其實,公孫瓚一直是個比較奇怪的人:他雖出身貴族,人卻不高貴。由於母親並不是正室,他在家中也跟著不受待見,因此,他慢慢滋生出仇官仇富的心理。後來,他的這種心理愈演愈烈,最後竟然發展到變態的地步。比如,對士大夫中地位比他高的,他一定想方設法搞臭對方;能力比他強的,他一定要狠狠打擊,叫對方無路可走。這麼做不為別的,隻為心理平衡。像劉虞這樣出身比他好(皇族)、能力比他強、威望比他高的人,公孫瓚怎麼會放過?所以,劉虞的命運從和公孫瓚共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