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袞袞諸公,曹操心急如焚,慷慨激昂地說:“我們發動大軍的目的就是征討董卓老賊,為國除奸、為民除害。如果說以前我們按兵不動是因為董卓劫持了皇帝,必須投鼠忌器的話,現在皇帝被迫遷往長安,董卓燒毀皇宮,屠殺人民,弄得人心惶惶,天怒人怨,這正是消滅他的最好機會,我們還猶豫什麼呢?”
從國家大義到民族危亡,曹操口水都說幹了,可諸侯們的臉皮是用磚頭砌成的,飽經風雨,對於曹操的見解更是嗤之以鼻——要逞能你自己去,我們在精神上支持你,反正我們是不會去的。
看到諸侯們的這番反應,一股失望的情緒彌漫在曹操無比堅毅的臉上。所有的英雄都是孤獨的。曹操決心做個英雄,所以他不怕孤獨:“既然其他人已經無可救藥了,還是自己幹吧,哪怕前麵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我也會毫不畏懼的。這就是英雄之路,英雄之氣!”
令人欣慰的是,孤膽英雄曹操在酸棗還是遇到了一個知己,他就是濟北相鮑信。酸棗會盟之時,袁紹的聲望最高,曹操還是無名之輩,沒有誰看好他這匹大黑馬。而鮑信和衛茲一樣,是曹操最真誠的支持者。為此,曹操與袁紹又上表推舉鮑信擔任破虜將軍,他的弟弟鮑韜擔任裨將軍。
鮑信對曹操的支持不光體現在語言上,還落實在了具體行動上:曹操前去討伐董卓時,鮑信也帶著自己招募的兩萬多名步兵,七百多名騎兵,還有五千多輛車的後勤裝備浩浩蕩蕩一同前往。
在汴水岸邊的滎陽,曹操和董卓的手下徐榮相遇了。麵對這個沒什麼知名度的敵手,曹操心裏是不怯的。在《三國演義》中,徐榮給人的印象實在模糊,一出場在三五招之內就被夏侯惇斬於馬下。這樣的三流角色,在群星璀璨的三國想讓人記住的確很難。但事實是,東漢末年,西涼兵團是戰鬥力最強的隊伍。董卓能打,手下的將領也不是孬種,都是久經沙場的悍將。像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胡軫、呂布,等等,都不是等閑之輩。而徐榮更是先敗曹操,後敗孫堅,你說他能是軟蛋嗎?
既然相遇了,什麼也不用說了,直接動手吧。由於曹操和鮑信的手下都是剛入伍的新兵,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和經常打仗的涼州軍團相比,戰鬥力必然要差一截。正所謂實力決定一切,激戰一天之後,結果出來了:曹操慘敗。曹操手下的士兵死傷慘重,隨同前往的幾個鐵杆追隨者不是犧牲就是掛彩——鮑信光榮負傷,他的弟弟鮑韜不幸陣亡,連曹操的讚助商衛茲也戰死了。
讚助商衛茲沒了,他的大恩大德是沒法湧泉相報了,但曹操這人很講義氣,功成名就後就提拔了衛茲的兒子衛臻當黃門侍郎。魏明帝時,衛臻還坐到了司空、司徒的位置。
鮑信負傷退出戰鬥,曹操的情況則更驚險,身上中了一箭不說,坐騎也受傷倒斃,跑不動了,可後麵的追兵越來越近……
如果不出意外,迎接曹操的將是光榮被俘,然後舍生取義、為國捐軀。在董卓眼裏,可沒有優待俘虜一說,相反,董卓獨創的死亡藝術是豐富多彩且極其殘忍的,像什麼挖膝蓋、剜眼睛、削鼻子、紅燒、油炸、水煮……應有盡有。看來曹操要與他的戰馬生死與共了。但曹操是那個時代最幸運的幸運兒,每到關鍵時刻,總有人在危難之時顯身手,以致他總是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而這次出手相助的是曹洪。
曹洪,字子廉,漢族,沛國譙縣人,曹操的堂弟,三國時曹魏名將。這次他扮演的是及時雨的角色——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曹操過意不去,執意不要。情急之下,曹洪大喊一聲:“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你。”於是,曹操不再推辭,立即上馬,趁著夜色掩護,由曹洪步行保護著前行。
但警報並沒有徹底解除。他們來到了汴水河,但由於水流湍急,根本過不去。幸虧曹洪沿河岸找到一條船,兩人才一同渡過回到酸棗大本營。
從此以後,曹洪作為曹操的得力幹將,鞍前馬後地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時,也沒虧待父親的這位救命恩人,特意封曹洪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侯。在當時,驃騎將軍是除大將軍之外的軍隊二把手,官職很高。這樣看來,曹丕對他還是非常仁義的。但好景不長,不久,曹洪因為得罪曹丕,險些腦袋搬家。
說來也是因為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了。曹洪的伯父曹鼎當過尚書令,曹洪也跟著沾光當過蘄春縣的縣長。大家都知道,東漢公務員的薪水不高,但他們有各種辦法增加自己的灰色收入,因此曹洪一家很快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後來,曹操當東漢的總監察長(司空)時,每年都要叫手下人對朝廷官員的財產摸摸底,搞一個財富排行榜。在曹操老家縣令的調查檔案裏,曹洪一家的財產多得可與公侯之家相提並論,連見慣大場麵的曹操也不由得感歎:“這小子,真會來事兒,竟然比我家的錢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