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酸棗,會盟還是作秀(1)(3 / 3)

五千人不算多,當時關東聯軍裏隨便一個諸侯手下都有數萬人,比如鮑信。當初董卓進京時,鮑信勸袁紹做掉他,袁紹不敢,鮑信就回老家泰山輕輕鬆鬆拉起了一支兩萬多人的隊伍,此外還有一支七百多人的騎兵,實在不簡單。

曹操本來可以多招一些,但他已經不是朝廷命官,招來那麼多人,要吃飯,要發工資,開銷比較大。衛茲雖然有錢,但也並不是開印鈔廠的,不可能隨時開動機器,讓金錢從流水線上嘩嘩地流過來,所以,還是節約一點為好。

當時,和曹操一樣積極準備的人還有很多。但和曹操一樣有膽量的人不多,大家都在等待機會。不久,轉機出現了——全國的不少地方諸侯都接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函,嚴格地說,這是一封以三公的名義發出的求救信。信的大意是董卓殘暴無道,把我們綁架了,求求你們行行好,快發兵救救我們吧,信的落款是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和司空荀爽。

政府的總理、副總理一起被綁架,這還了得。但這封信的最獨特之處在於,信的落款雖然是三公,但實際上卻是由東郡太守橋瑁所寫。也就是說,這封信純屬虛構。不管這封信是真是假,反正那些諸侯的火一下子被點燃了——原本就想動手的,這會終於有人幫忙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了。為國為民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自己能從中撈一把。

雖然諸侯們有一千個起兵的理由,但還差一個條件——缺少一個帶頭大哥。危險的事情還是讓別人先上吧!這就是各位諸侯的思想境界。高,實在是高!

韓馥也接到了這封信,但他是一個保守派人士,平時又沒什麼主見,自己拿不定主意,於是就找人商量:“現在形勢很不樂觀啊,你看我該倒向哪一邊?是幫董卓呢,還是幫袁紹?”韓馥拋出心頭的疑惑。

“現在,天下大動亂,我們起兵是為了國家,分什麼董卓、袁紹!”手下一個叫劉子惠的人如此回答。這個劉子惠雖然沒啥名,卻很有才。他接著建議正心神不定的韓馥不要蠻幹,先當觀察員看看情況再說。等別人先動手,即使情況不妙,董卓槍打出頭鳥,受傷的也是別人;如果袁紹他們順利,自己也可以跟著趁火打劫。

不管怎樣都可以坐收漁利,這方法實在是高。韓馥恍然大悟,當即決定給袁紹鬆綁,放老虎出籠!他寫信給袁紹說:“袁紹,你就大膽地往前走吧,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都沒關係,對於你的正義行動本人表示極大的讚賞和堅決的支持!抓住機遇啊,袁紹!你原先誅殺宦官不是很有勇氣的嗎?”

但袁紹卻一點兒都不著急。袁紹不是沒勇氣,而是和其他諸侯一樣,想看看其他人的反應再說。原來,袁紹自己所謂的大膽,就是沒膽;大幹,就是不幹。有如此人物,難怪後來轟轟烈烈的討董行動會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真正有種的隻有曹操!中平六年十二月,曹操率先在己吾(今河南寧陵縣)扯起旗幟,打響了討董的第一槍!

初平元年正月,見有人出頭了,原先一直處於觀望狀態的關東諸侯也紛紛起兵。此次舉事的陣勢搞得很大,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牧劉岱、河東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張邈之弟)、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濟北相鮑信,加上曹操一共十二路大軍(孫堅起兵時關東聯軍已經解散,可以不算)。

關東聯軍雖然不如《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十八鎮諸侯那麼多,但每個諸侯都帶著數萬人來了,因此隊伍看上去很雄壯,也很嚇人。連逍遙派的荊州刺史劉表得知消息,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派兵屯駐襄陽。雖然離戰場遠一點,但也表明劉表在精神上是支持關東聯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