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決鬥,最後的決鬥(3)(3 / 3)

何苗的表演很精彩、很到位,但他的畫皮很快被何進手下的吳匡戳穿了:“要不是你出賣你哥哥,大將軍(何進)能死得這麼慘嗎?你就是殺死大將軍的劊子手。”在場的群眾一聽這話,怒火一下子被點燃了,他們手裏的刀子可不是吃素的,頃刻間,何苗就成了刀下鬼。可憐的何苗,和宦官稱兄道弟打得火熱,原本隻圖發點兒小財,不料卻因小失大,反誤了卿卿性命。

殺了何苗後,袁紹隨即帶領大家攻入北宮,並關閉宮門,宣布對宦官的政策:趕盡殺絕,絕不留情。當時在北宮內大約有二千名宦官。實話實說,其中真正有資格禍國殃民的隻是少數掌握實權的宦官頭目,加上其追隨者,人數也不會太多。其他無職無權的小宦官平時除了幹活,都是扮演被人欺壓的角色,想幹壞事還沒資格呢。但袁紹是不管這些的,因為他已經殺紅眼了。

本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使一人漏網的精神,袁紹開始對北宮進行地毯式搜索。凡是宦官無一幸免,不是宦官的,隻要沒長男人的標誌物胡須的,也按宦官處理。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上說他也參與了此次行動,其實這次屠殺行動沒他什麼事,而且他原本就不主張把宦官殺盡的。

宦官死得差不多了,但還有幾十個人關閉了寢宮大門,躲在裏直哆嗦。但這也阻擋不了袁紹前進的腳步,他立即派人翻越大門、圍牆衝了進去。

大難臨頭,隻有跑路了。由於沒有馬匹,張讓、段圭等人帶著少帝和劉協發揚馬拉鬆運動員吃苦耐勞的精神,一口氣摸黑逃到洛陽東北方向的黃河渡口小平津,由於走得匆忙,連皇帝的玉璽都沒有帶。

漆黑的夜晚,人一出城,就不大好找,不過,似乎也沒人樂意前來救駕,混亂時代,刀劍無眼,其他文武百官此時也玩集體失蹤,個個貓在家裏等待消息。你們就盡情地打吧,盡情地鬥吧,等你們玩得差不多了,我們再出來收攤子。至於“維護治安”的積極分子袁紹等人還在宮裏幹得熱火朝天——他們正忙於殺人。以前你們宦官整我們的人,現在我們翻身了,不把你們趕盡殺絕不算完。

張讓等人以為逃到小平津就安全了,殊不知,這裏將是他們的葬身之地。因為在這世界上忠臣還是有的——老冤家盧植帶著一個叫閔貢的小辦事員(河南中部掾)帶人追了上來。

別小看這個閔貢,他有一個很特別的身份——節士。所謂“節士”,就是名士的升級版,這種人品格極其高潔,性格極其孤傲,說白了,他就是一個有強烈道德潔癖的人。

閔貢年輕時很窮,他有一個叫周黨的同鄉好友也是節士。周黨見閔貢生活寒酸,餐桌上連綠色蔬菜都沒有,長期下去,必然營養不良,於是產生了惻隱之心,就送給他一些生蒜。但閔貢很有個性,也很清高,不但不領情,反而幽默地說:“我想艱苦樸素,瘦身減肥,不想使自己煩惱。你送東西給我,我豈不更加煩惱了嗎?”最後,東西是勉強收下了,但他為了顯示自己所謂的骨氣,竟然讓它白白發黴爛掉。

還有一回,閔貢客居安邑縣,因為生病外因家裏窮,買不起肉,每天隻能買一片豬肝。到最後,屠夫們一致懷疑:這個閔貢天天吃豬肝上癮,生活如此單一,該不是有什麼不良怪癖吧?為了糾正他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屠夫們竟然不肯再賣給他豬肝。一天,安邑縣令關心起閔貢一家的生活來,就問他的兒子:“你們平時都吃什麼飯菜啊?”閔貢的兒子也不隱瞞,回答說:“我們的主菜是豬肝,但屠夫有時候不肯賣給我們。”

天下居然還有如此歧視消費者的,真是豈有此理!於是縣令決定親自出麵主持公道,吩咐手下人經常給閔貢買豬肝。這下,閔貢天天有豬肝吃了,他覺得很奇怪。等兒子說出事情的真相,閔貢不由得大發感慨:“我閔仲叔(閔貢字仲叔)怎能因為自己的一點兒生活愛好拖累全縣的百姓呢?”於是連忙搬家。

這樣一個對自己都那麼刻薄的人,還怎麼指望他慈悲為懷?閔貢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這個節士的名號不是白得的。追上張讓等人後,閔貢聲色俱厲地對張讓說:“識趣的,怎麼還不快點自行了斷?不然我就不客氣了。”

但宦官們還存在生的幻想,遲遲不肯自行了斷,於是閔貢開始殺人。他手起刀落,一個倒下去了;再手起刀落,又一個倒下去了……

盡管史書上說隻有盧植和閔貢這兩個孤膽英雄趕來救駕,但我認為他們兩人應該帶有隨從。不然,宦官有幾十人,都帶有武器,憑什麼怕兩個糟老頭?要知道,宦官雖然身處絕境,但還沒有修煉到對方一吆喝、一動手,就羞愧難當地自絕的境界。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們麵臨著對方無比強大的威懾與壓力,已經無路可逃了。

張讓這個作惡多端的“人妖”,蠱惑皇帝、打擊賢良、殘害百姓,把國家帶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而現在他已經窮途末路,沒有任何人會來解救他,唯有一死以謝天下。於是,他向小皇帝行了人生的最後一個叩頭禮,走向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