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心理怪癖好(2)(3 / 3)

宋襄公做了幾件值得稱道的事情之後就開始飄飄然了,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一代霸主,於是開始謀劃著舉行諸侯大會,把自己霸主的地位定下來。可是,他召集的都是一些小國,唯一來參加的大國就是楚國了,其他的大國都不理他。楚國也不是看著他的麵子來的,不過是想在中原立威而已,而且楚王還在大會上羞辱了宋襄公,更把他抓回了楚國,後來,在別人的求情之下,宋襄公才被放了回來。不過這並沒有打消宋襄公的積極性,他還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都主持諸侯大會了,還不能算是了不起嗎?

此後,他想報仇,就對楚國發動了一場戰爭。當時,他與楚國之間隔著一條河,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楚軍正向河邊進軍,宋襄公的手下建議,可以趁著楚國軍士過河到一半的時候攻擊對方,宋襄公不同意,覺得自己乃大國,豈能做出如此宵小之人才會做的事,義正詞嚴地嚴肅斥責了自己的手下,結果,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宋襄公的死亡。

宋襄公治軍的笑話已經遠去,但我們的思維還是沒有變,跟宋襄公一樣,總是一副天下第一的氣勢,其實呢,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我們的這種思維,在對待曆史的態度上是最典型的。眾所周知,中國的曆史應該是全世界最悠久的,但中國的曆史學不怎麼樣。因為我們幾千年來總是在研究那些事情的真實性,很少有人研究那些事情到底說明了什麼。中國人似乎就是這樣,遇到一件自己沒遇到過的事情時,第一反應就是找曆史,看看古人怎麼做,看看別人怎麼做。如果沒人做過這件事,他們就慌了神了,該怎麼辦啊?沒人做過啊?

我們的曆代正史有一個重大的缺點,那就是跟普通人沒關係。史書上記載的事跡跟普通人沒關係,描述的現象也跟普通人沒關係,甚至根本就沒有記錄過普通人。一切都是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事跡。這一點倒也可以理解,畢竟這些人的事跡更讓人感興趣。但如果都是這些人這些事就有些難以理解了。

當然,更難以理解的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竟然也對此津津樂道。對於曆史中沒有普通人的身影、沒有普通人的聲音、沒有普通人的感受竟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中國人是如此神奇,完全找不到自己影子的史書竟然能讓他們看得如癡如醉,還入戲頗深。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在曆史中為何總是普通人受苦,在災亂年代,他們受戰爭之苦,在和平年代他們受官吏淩辱之苦,卻從不見反抗,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湮滅了。表現在精神追求上,就是他們從來不覺得沒有百姓聲音的曆史有什麼不對。

關於國人對待曆史的態度,有個小笑話很能說明問題。說一個曹姓人出去買油,買好了之後回家,路上看見有先生在說書,就駐足觀看。那先生講的正是三國的故事,先生說當年曹操帶領八十萬大軍南下,去討伐劉備和孫權。這曹姓人一聽不幹了,對著先生破口大罵,你胡說什麼啊?明明是八十三萬大軍,怎麼是八十萬呢?於是跟先生打了起來,油灑了一地。完事後,旁人問他,你這麼做值得嗎,自己的油都灑了?他卻說當然值得了,這點油能跟祖上的三萬精兵相比嗎?笑話到這裏就結束了,但估計那人的生活並沒有結束,不知道他的油沒了以後要怎麼跟家裏交代。不過他肯定是不在意這個的,在他的眼裏,祖宗的三萬精兵更重要。至於那八十三萬的數字是否準確他是不去考慮的,事實上,他也考慮不明白。這就是國人,像是活在曆史裏,但是史書上並沒有他們的地位。

中國人很現實,卻從來都不懂從現實的角度去看問題,中國人又很愛幻想,在他們的幻想裏,自己可以跟曆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樣,擁有無限能量,從幻想中走出來,要繼續自己那苦難的生活,就隻得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一樣,總有"戰勝"別人的法寶。

精神上的勝利法自然有減緩痛苦的作用,但也使人喪失了感知現實的能力,導致人們精神上的極度軟弱。精神勝利法流傳了幾千年,把我們熏染得愛幻想、愛從強者角度思考,深受其害卻又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