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結果導向的另一方麵就是不看能力,隻看結果,如果你成功了,哪怕是一個蠢貨,也會有人為你喝彩的。
相信大多數人都應該知道淝水之戰,那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人都把它奉為經典,同時,也對勝利一方的領袖--謝安--崇拜有加,覺得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我們必須承認,謝安是有一些才能的,但是想要通過淝水之戰的勝利來證明他的才能好像並不靠譜。不過這都無所謂了,人們隻要看到結果就會覺得他了不起,誰叫他勝利了呢。現在,我們就具體來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勝利的。
當時的情況對謝安是非常不利的,敵人非常強大,而東晉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很強的戰鬥力。當時的兵力對比接近20∶1,謝安,正是那1。
可是,這樣懸殊的實力對比,並沒有讓謝安做任何特殊的準備。根據史書的記載,謝安更像是一個知道自己不可能勝利,做完常規安排就坐而等死的人。他把全部的兵力交給自己的侄子謝玄,然後給了謝玄一個堅定的微笑,告訴謝玄"我都安排好了,你去就可以了"。之後,謝安就在家裏假裝鎮定了,前方正吃緊的時候還在下棋,當別人告訴他勝利了之後,他也沒有反應,繼續下棋,等到棋下完了,很淡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裏。整個過程天衣無縫,完全是一個淡定的天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寫照。可是,如果仔細看一下曆史上的記載,回顧一下當時戰場上的情況,就能發現問題了。
當時,謝玄帶著自己的軍隊來到淝水邊,讓手下小弟傳話,說這樣隔河相對,你打不著我,我也打不著你,沒意思,不如你放我過河,然後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場,這樣更過癮。苻堅這邊同意了,他們的想法是等到敵人過河到一半就出兵攻打,那樣就可大獲全勝了。可是,老天不向著苻堅,他的部隊一退後便不可收拾,亂成了一團,反而被謝玄的軍隊給衝擊得大亂。結果苻堅這邊的軍士們互相踩踏之時,恰巧有個名叫朱序的東晉俘虜,趁機擾亂人心,說晉兵已經打過來了,更造成了後方的慌亂。就這樣,苻堅敗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我想,任誰都可以看出,晉軍之所以能夠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不是靠實力,而是靠運氣。在這場戰役中,唯一可以跟計謀聯係起來的,就是朱序在敵後的擾亂人心,但是很遺憾,曆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能證明,這是晉軍事先安排好的,所有記載都告訴我們,那是朱序的靈機一動而已,跟謝安、謝玄的指揮沒有任何關係。
不過這些都已經無所謂了,曆史早有定論,那場戰役也成了史上的經典,謝安更是憑著自己的淡定贏得了人心。這就是成王敗寇的結果導向思維方式的典型例證。若某個人因為某件事取得了一點點的勝利,於是,這個人就會受到眾人的膜拜,在大家口口相傳中那人變成了一個偉人。即使是像謝安那樣,靠著運氣獲得一點所謂的成績,我們也會將之無限放大,賦予他英雄的稱號。
這種想法、這種做法是愚蠢的,但是,我們每個人又都在進行著這種無意識的愚蠢,歸根到底,是我們的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在作怪。
關於對這一點的解釋,還是要從文化中沒有個體意識來尋找答案。前麵已經說過,沒有個體意識,人們就會在別人眼中尋找存在感,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認識世界。這就導致了我們有很深的現實崇拜情結。我們沒有自我,所以不會從精神上去認識這個世界,而是轉向崇拜物質,崇拜那些可以量化、可以進行對比的東西。這時候,讓勝利者獲得崇拜,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因此,可以說,我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民族,有著異常現實的文化。注重現實決定了我們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從來不做對自己沒有實際益處的事情。就像前麵舉的例子一樣,為什麼人們把這些勝利者捧得那麼高,因為我們都渴望勝利,更渴望勝利後的鮮花和掌聲。這時,將勝利者無限放大,是對我們最有利的。它給我們希望,更能讓我們得到些許的心理安慰。讓我們在體驗困苦生活的同時,也給自己一線光明。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一點,現實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短視,是的,現實的人隻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一點點利益、一點點空間,而對眼前這一切背後所隱藏的更大的利益,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