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讖語(3 / 3)

可惜冥冥中自有天意,曆史對這首詩的詮釋遠比宋徽宗的本意要雄渾得多。我們先不解釋曆史對這首詩的詮釋,先看看寫完這首詩後,金芝真的為大宋帶來了祥瑞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宋徽宗在位25年,共使用了五個年號,宣和是他當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宣和年間,宋徽宗的昏聵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奸佞隻手遮天。宣和四年(1122),宋徽宗聯合金國進攻大宋的宿敵遼國,收回了中原王朝失去了數百年之久的戰略重地燕雲

十六州。這一重大勝利似乎應驗了金芝所預示的祥瑞,但是這祥瑞隻不過是曇花一現。金國在滅掉遼國後,大舉南下進攻大宋,宋軍接連大敗,宋徽宗趕緊派人求和,無論多麼屈辱的求和條件他都一律照準。宋徽宗不想自己承擔罵名,於是在宣和七年(1125)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宋欽宗。但是金人已經看透了腐朽的大宋和之前被滅掉的遼國沒有什麼區別,遂決定一舉吞掉大宋,統一天下。靖康元年(1126),金軍分兩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於靖康二年(1127)一月九日,攻陷大宋都城汴梁,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隨後,父子二人被金人扒去龍袍打入囚車,押解北去。北宋滅亡。

到這時,我們再來看宋徽宗的那首《詠金芝》,就會發現曆史對這首詩的詮釋要遠比宋徽宗的本意更具有寫實風格。曆史對這首詩的詮釋是:朝代更迭的演變又將開始了,著實可喜;天下萬邦都要服從這種上天的安排;肯定是金國皇帝要來入主中原;不等春風吹來,預示這一切的吉兆就降臨了。

汴梁城陷於一月九日,果然是春風還沒有吹來的時候,宋徽宗父子就成了俘虜,金國皇帝就成了中原之主。

崔曙

崔曙是唐代大詩人,開元二十三年(738)狀元及第。崔曙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叫作《奉試明堂火珠》,唐玄宗讀後都大為歎賞。其中有兩句是: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

沒想到沒等才華大放異彩,崔曙中狀元的第二年便病故,留下一名喚星星的女兒,徹底應驗了“曙後一星孤”這句詩。

建文帝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皇太孫朱允炆作詩詠月。朱允炆才思敏捷,很快吟成一首佳作,其中有兩句是:雖然隱落江湖裏,也有清光照九州。這兩句的確很寫意,很有意境美。

建文帝朱允登基後,因為對削藩問題操之過急而引起了燕王朱棣的“靖難”,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陷金陵,搶去皇位,是為明成祖。而建文帝則盛傳是從密道逃出皇宮,隱藏行跡入了江湖,成了和尚。其結局和當初他作的那首詠月詩中的兩句詩意一般無二。

鬱達夫

1935年,鬱達夫寓居在杭州“風雨茅廬”,40歲的他寫詩言誌道:卜築東門事偶然,種瓜敢詠應龍篇?但求飯飽牛衣暖,苟活人間再十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鬱達夫輾轉香港和南洋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新加坡淪陷後又流亡蘇門答臘。1945年9月,鬱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果然應驗了“苟活人間再十年”這一句。不同的是,鬱達夫這十年並不是“苟活”,而是轟轟烈烈地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勝利忍辱負重地奮鬥了十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