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牛奶不適合中國人的腸胃(5)(1 / 1)

其實,這些難題的產生都是人為的。我覺得人的生命規律真的很奇妙。從上文有關統計得知亞裔人、黑種人乳糖酶幾乎百分之百缺乏,而白種人缺乏乳糖酶僅占5%~30%,8歲前的幼兒缺乳糖酶比率小,8歲以後隨年齡增長則缺乳糖酶比率加大非常明顯。這是為什麼,是天意不讓亞裔人、黑人和成人喝牛奶,還是別的原因?我認為這個問題隻要稍微回顧人類史,就不難找出答案。非洲人先不說,僅就我們中國人而言,華夏民族之祖炎帝,又稱神農氏,即授人以稼穡,發明農具,"為耒耜以利天下",確立了以農耕為民族生存之本,故中國向以農業立國,中國人大多為農耕民族的後代,其食物自然以糧食、蔬菜為主,故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上稱"五穀為養"(養身之本)。正因為此,經過多至上億年,少則幾千年的適應與進化,中國人的身體已"訓練"、"培養"成能勝任,並很好消化、吸收五穀菜蔬為主的一大套健全的功能和相應的酶及消化係統。白種人多分布在歐洲,美國的先民也為歐洲白種人移民,而人們都知道從中國西北直至羅馬帝國,一直都是白種遊牧民族的天下,他們的先民直至晚近才學會農耕(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等至今仍無農業),其終日在馬背上馳騁,周圍接觸的是草原和牛羊,其食品必然是牛羊的奶和肉,以至於今天這些民族仍保留著喝牛奶、吃奶酪、吃牛排、織毛衣等習俗,和鬥牛、賽馬等充滿牧區風情的競技活動。同樣,他們的身體由於長期這樣的生活而造出適應他們食譜的消化係統,這期間經曆了少至千年多至上億年的"培養"、"訓化"適應的曆程。由此可見兩種民族千萬年的生活差異,才是導致乳糖酶存在與否與比率大小的根本原因。其他亞裔人、黑種人與白人乳糖酶存在的差異,也應同理可推。至於8歲以前的兒童,不管什麼人種均以母乳為主食,母乳同樣含有乳糖,所以乳糖酶在這一年齡段不管什麼人種都存在。8歲以後農耕民族則改以飯食喂養,不再吃母乳,乳糖酶失去也是隨人的飲食變化而變。白人遊牧民族的後代仍以奶為主食,故乳糖酶依然存在,這也符合人類的進化規律,本無什麼奇怪可言。這也可以用來解釋洪教授說的英國孤兒院甲、乙兩組孤兒喝奶和不喝奶各種指標為何不一樣。道理很簡單,飲奶是英國(白種人)的主食,就像中國兒童吃飯一樣重要,讓中國兒童分成吃飯和不吃飯組去進行比較,自然有差異了。同理也可解釋中國人飲奶後,即使無乳糖不耐受症也會出現厭食、消化係統失調、肥胖等症的原因了。其實任何生命體;其攝入的"食品"均與其消化係統相適應配套的,如有的生命體能消化垃圾,有的生命體能消化石油,差別很大。現在我們一些提倡大飲特飲牛奶、大談飲奶好處的"專家",卻無視我們胃腸這部已使用億萬年的"機器"與"投料"不配套這一事實,更有甚者,他們漠視人類經億萬年進化後人體功能的改變與適應以及不同種族生命體之間構建與物質上的差異,不僅大力提倡飲奶,還寄希望通過飲奶來強壯民族,實乃壯舉感人,壯懷激烈,可欽可敬。然而對任何違反自然規律、生命規律和社會規律之事,我均趨於保守,我建議有此壯舉者能先去補一下人類史的常識和科技史的ABC,以及自然辯證法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往往告訴我們,凡普遍規律皆歸屬於真理,是任何人很難撼動的,撼之不是矛盾百出、手足無措、貽害無窮,就是碰得頭破血流。其實自從把牛奶"強加"給中國老百姓以來,已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厭食、肥胖、內分泌失調等,本文擬稍後展開,這些已足夠證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規律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