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後會發生腹部不適、腹脹、多氣、腹痛甚至腹瀉等症狀。這種症狀占的比率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至11~13歲已接近或超過30%,並指出乳糖酶缺乏是廣泛存在的世界性問題。乳糖酶缺乏的發生率隨種族和地區而異,歐洲白人為5%~30%,亞洲黃種人為76%~100%,非洲黑人為95%~100%。不知醫的人也許會對酶缺乏充分的認識,其實,酶的功用對生命體可謂妙不可言,"威力"無窮。雞、鴨胃腸能分別把吃下去的石子或連殼的螺絲完全消化掉,靠的就是酶。人體缺少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乳糖隨之進入結腸,被細菌發酵生成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和甲烷、氫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從而引起腸鳴、腹痛、滲透性腹瀉,這樣不僅無益還會使體內一些營養物質丟失,一些髒器功能失調,從而影響健康。乳糖酶缺乏造成人體營養吸收不良,其最常見的是鈣吸收少,骨中鈣丟失多,從而引發骨質疏鬆,其次還可影響鐵和鋅的吸收,造成人體鐵、鋅缺乏,從而引起貧血和影響小兒腦的發育。還有一些人體內缺乏尿苷酰轉移酶,半乳糖變成1?磷酸半乳糖。這種物質可在肝、腎和眼睛晶狀體內積存,積累到一定量時,可引起低血糖、神情呆滯、肝腎疾病及白內障等,這兩種情況均稱為"乳糖不耐受症"。洪昭光教授也提到中國很多人一喝牛奶就拉稀,要人們改喝酸奶就行。其實酸奶隻是在奶中加入了乳酸杆菌發酵,
因加工工藝不同而有以下幾種產品:①牛奶或奶粉還原成奶,種入乳酸杆菌發酵後,將菌滅活。②工藝略向前,隻是把乳酸杆菌不滅活,在低溫下保存。③在酸奶中加入糖、蜂蜜、果醬等稀釋並混合成攪拌型酸奶。④在牛奶中加入水、糖、酸味劑(檸檬酸、乳酸等)而成。上述4種酸奶中,第四種的本質不屬於酸奶,隻是一種酸味飲料。應該承認在牛奶加入乳酸杆菌經發酵後,牛奶中部分乳糖分解成乳酸,蛋白質和脂肪變成小肽鏈和小脂肪鏈易於吸收,且活性乳酸杆菌是一種益生菌。專家說能調節腸道功能對人有益,但這些均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體乳糖酶缺乏的問題,乳糖不耐受症並不因此而得到解決。其一,含活性乳酸杆菌的酸奶中,乳酸杆菌在pH值5.4以上的環境中生長繁殖良好,而空腹時胃液的pH值一般為2~3,乳酸杆菌進入胃中即被胃酸殺滅,因而必須飯後2小時才能喝。這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