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 112 章(2 / 3)

謝時也心下震驚得很,眼前的巨儒楊維楨或許不如諸如李白杜甫等唐宋詩人那般有名,但是他卻是被稱為蒙朝“一代詩宗”的大佬,能夠載入史冊的大儒!

可惜這位楊大佬性格狷直,行為放達,以至於仕途屢屢受挫,謝時非學史之人,卻知道這位,還是因為這位大佬給自己起了一個“老鐵”的號因而印象深刻極了——楊大佬沒有穿越,隻是擅吹鐵笛才自號“老鐵”罷了。

那楊維楨一聽宋老備下了不少詩箋的話,頓時眉開眼笑:“吾等本在杭州遊船賞玩,收到景濂寄來的講會邀請帖,吾觀貴書院所用的信箋和書簽綺麗精絕,其色甚美,似非世麵上任何一種舊箋,頗為好奇,又聞東滄講學乃今日名聲大噪的謝生,故而欣然而至,沒想到卻應流連路上景色誤了時辰。”

就跟帥哥愛跟帥哥打交道一樣,名士也總是與名士交好,這楊維楨同宋壽皆蘇杭人士,又是東南皆知的大儒,更巧的是,兩人情誼深厚,互為至交好友,宋壽一封邀請帖過去,楊維楨即便是毫無興趣,也得給三分麵子。

他這一提,其餘人也紛紛想起了此次赴會的一大理由,也紛紛讚道:“貴書院所用之箋清雅脫俗,堪稱珍品,可與時下江南最風行的薛濤箋、謝公箋比美。”

“郭兄此言差矣,那薛濤箋、謝公箋皆為單色,東滄箋可是諸色共存。依我看,東滄箋可勝過前二者。”

謝時猜到時下的士人會喜歡這新樣式的彩箋,卻是完全沒預料到他們的熱情,這還沒印刷發行呢,就已經有人開始追捧維護了!

謝時對眾人拱手道:“承蒙各位先生抬愛,這新式箋乃自家書坊偶然創製,因印刷製作難度大,如今數量不多,但各位先生們遠道而來赴會,書院為表謝意,講會結束後將會一一贈送。”

他這一說,倒是引得眾人一番議論,囊中羞澀又喜愛新箋的秀才學子自然歡喜,暗道自己這講會來對了,也有厚道的中年儒生認為此次與會者少說也有幾百人,東滄書院若是人人都送書箋,恐怕會大為破費,畢竟這新箋一看成本便不低。

謝時笑而不語,也不提這書箋其實成本不高,隻道:“寶馬贈英雄,好箋自當贈名士,若是先生們過意不去,便筆下生花,多多留下華文佳句在這書箋上吧。”

楊維楨大笑著拍了拍謝時的肩膀,道:“謝小友大氣啊,既如此,那吾等就卻之不恭了。”

謝時默默忍住了想去揉肩膀的動作,這楊大佬不愧是自號“老鐵”之人,擁有一手與孱弱書生格格不入的鐵砂掌,大力拍這幾下差點沒把他送走!

盡管心中吐槽,但是麵上謝時依舊是謙恭溫潤,做盡了好主人的模樣:“如今正是宴饗時刻,諸位先生快請入座,都是一些鄉野之物,若有招待不足之處,還望莫怪。”

楊維楨這等東南詩壇領袖巨儒的到來,顯然令在座儒生士人激動不已,哪怕落座之後,依舊有書生前來拜見問候。不過很快,隨著一道道時令珍食被端上桌,這種因名士到來而引發的熱鬧隱隱抵不過美食的魅力,被壓了下去。

因著還未到午時,宴會上慣例上的是果盤和酒飲,謝時嫌直接上果盤過於俗套,直接給改成了風雅又解暑的什錦冰碗,正是春夏之交,萬物滋長的盛季。東滄書院分配到的學田中,有一幾十畝的荷塘,雖產不了莊稼,但每年所出的河鮮菱藕卻是清甜脆嫩,別有風味。

眾人隻見案桌上,一三寸大小的影青釉薄胎瓷碗中,用一嫩荷墊著,其下是碎冰,其上則盛滿了芡實米、白花藕片、鮮蓮蓬和鮮菱角。

剛剛冒頭壯粒的芡實米藥店不收,用來入饌雖有些不惜工本,但卻是極嫩極鮮的冰碗食材,煮熟過涼水後是淡黃的嫩色;荷塘底下的白花藕洗盡淤泥,外表便呈現出清透銀白來,白花藕是果藕,細細長長,如同一根小玉棍,去皮後直接便可生吃,食之清甜脆嫩,帶有汁水;與之同生的鮮蓮蓬子衣薄粒滿,抽取苦心後與去了紫殼的鮮菱角一起,皆是時令河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