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諸葛亮感動了。他改變了苟全性命於亂世的人生規劃,遂許驅馳,從此被綁上了劉氏集團的戰車。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也感動了,從此認定士為知己者死,哪怕這個知己乃是謬托,乃是作秀,乃是披著羊皮的狼。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總是在緬懷諸葛亮這位士之楷模時感歎生不逢時,沒有運氣遇到劉備那麼禮賢下士的主子。
因此,沒有找到好主子的奴才們總是自怨自艾,在詩詞歌賦裏發著懷才不遇的酸味牢騷。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千載以來最優秀的文章之一,曾長期使那些處於逆境的孤臣和憤懣之士誦讀不已,為之怒發衝冠。一千七百年後,它甚至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它是要教我們成為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忠烈之人嗎?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即是針對《出師表》而發出來的。它的全文如下:
恍然,錯覺那是一個遠行的父親對留在家鄉的兒子的諄諄教誨。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無情地表明了這隻是一個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從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的危機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規勸,諸葛之心可謂人神共鑒。其一生擒孟獲、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確做到了他所許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然而,恐怕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願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漢王國,在他死後僅二十來年,就敗在了自己曾寄予了無限希望的君主劉禪手上。
劉禪的平庸無能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是人所共知的,連先主劉備臨終向諸葛托孤,也不得不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的意思似乎是說,如他的兒子劉禪不能勝任的話,諸葛亮可自己做蜀國之君。不少人讀書至此,大多稱讚劉備的寬宏與氣度。實則大謬也!這一招正是劉備把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為他的傻兒子做兒子(臣子)賣命的一條毒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