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與美國創造 汽車載來的消費時代
美國人現在的生活方式是20世紀50年代用汽車載來的。
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曼哈頓島市政廳以南的地區,也就是曼哈頓最南端的華爾街一帶,白天的人口超過100萬,而夜晚大約隻有2000人留在那裏。“郊區吸盡了商業區的夜間人口,那裏成為一個半日城市,汽車和火車開到時,全城像漲潮,入夜落潮時,人群又退走了,隻剩下小偷、警察和老鼠。”威廉·曼徹斯特在他的《光榮與夢想》一書中這樣記錄到。
按照《美國世紀》一書提供的數據,從1950年到1960年,美國全國15個最大城市中的14個市區人口減少了,但郊區人口卻大大增加。紐約市郊區增加了58%,芝加哥增加了101%,底特律增加了131%,克利夫蘭增加了94%。美國住在城市郊區的人口10年中增加了46%,從4100萬增加到6000萬。
這一切都源於汽車的迅速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汽車製造業迅猛興旺起來,轎車產量從1946年的200萬激增到1955年的800萬輛,保有量從1945年的2500萬輛增加到1955年的5100萬輛。汽車成為幾乎所有郊區居民的必需品。到1960年,接近五分之一的郊區家庭擁有兩輛以上的汽車。
“汽車是郊區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大多數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母親兼任家庭司機,開車送父親到火車站,讓他轉車到市裏去上班,載子女去學鋼琴或跳舞,參加童子軍聚會及少年棒球聯盟的練習,等等。然後利用餘閑到郊區新開的購物中心購些雜物、辦些雜事。”(陳靜瑜,《美國史》)到現在,這依然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典型的生活場景。
汽車社會的到來,證明了羅斯福在大蕭條時代的論斷:隻有當普通民眾過上體麵生活的時候,經濟才能真正繁榮起來。沒有大眾的購買力,繁榮不可持續。羅斯福新政的真正成果在此時體現了出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他的《美國怎麼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一文中認為,在20世紀50年代,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政治主張已經差別極小,兩黨的領袖都承認,“新政”建立的製度將成為美國社會永久的特征。時任總統的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在1954年寫給他兄弟的信中寫道:“若有任何政黨試圖取消社會保障、失業保險,廢止勞工法與農業計劃,該黨將必從美國政治史上消失。固然有一小撮人固執己見,如德克薩斯的石油富豪們,以及少見的政客,但其數目微不足道,其行為亦蠢笨可笑。”
美國社會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迎來它最興旺的時代,社會的大多數普通勞動者成為中產階級。1954年5月的《財富》雜誌是這樣評論的:“該是改變美國中產階級消費者舊形象的時候了。他不是,並且多年來已經不是小房產主或者雜貨店老板了。如果要找他的典型人物,最合適的或許就是底特律的車工了。”底特律的汽車工人已經變為典型中產階級的時代,當汽車工人都買得起自己生產的汽車的時候,必然是汽車迅速普及的時代。有了汽車,人們便有條件逃離擁塞的城市,到郊區過上過去隻有地主資本家才能過上的幸福生活。
“全美國各都市無不如此。在1948—1958年十年間新建的1300萬座新住宅中,大約有1100萬座,也就是85%都建在了郊區。昔日的農場和城市中心外流的人現在都聚居在戰前根本不存在的小鎮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都市因此失去了生氣。年輕人的興趣已經轉移到郊區彎彎曲曲的街區上,這裏住著一代新人,搖滾舞音樂的一代。”這是《光榮與夢想》中對美國新生活的描寫。
郊區化的前提是汽車的普及。在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不少都產生於汽車的後座。75%的中學生擁有了駕駛執照,開著自家的汽車看露天電影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約會方式。與此同時,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了他對美國地理風貌的最大一次改造——州際高速公路網係統。這項浩大的工程預算達到400億美元,最後花了760億,建設成了41萬英裏的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網建設讓美國真正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