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54(1 / 2)

美國製造與美國創造 呼啦圈的意識形態

很少有某種玩具像呼啦圈那樣,流行到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天南海北的人們幾乎全都熱烈地卷入其中,然後,忽然之間蹤跡全無。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以及80年代末的中國,呼啦圈的故事幾乎完全按照同樣的節奏在兩個大地上演繹了一遍。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命題,值得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科技史的學者們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去認真作一番研究。可惜,我沒有找到這種研究的蛛絲馬跡。

“一種新的玩具——塑料呼啦圈——在美國各地旋轉開了。據製造商及銷售商估計,大約幾周時間,上市的總量就達到2000萬隻,零售總額約3000萬美元。製造商們加班加點來滿足不斷上升的需求。如果有終點的話,現在似乎還看不到。”這是《紐約時報》1958年9月4日一篇報道的導語。“流行的呼啦圈使人們旋轉起來,也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這篇報道長長的題目概括解釋了這項遊戲的風靡和商業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從產品悄無聲息地上市,到《紐約時報》對呼啦圈的產業鏈進行深度報道,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呼啦圈被稱作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風靡世界的玩具,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名叫聖加夫列爾的小鎮。兩個年輕的玩具製造商理查德·內爾和阿瑟·梅林經營著一家名叫惠姆·奧的玩具公司。據說在1958年3月紐約的一次玩具博覽會上,有個人告訴他們,有一種大木圈正在澳大利亞到處流行,孩子把它套在屁股上轉著玩。兩位老板覺得這也許是個不錯的商機。

樣品出來了,木圈太沉,轉起來太費勁。他們想起了塑料。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讓高分子合成材料從戰前的奢侈品變成使用範圍廣泛的普通材料。一根3米長的塑料中空管兩頭一接,便成為一個漂亮的圈。他們把新產品命名為呼啦圈——hu la hoop,每隻售價093美元。

或許是沒想到申請專利,或許是不符合專利條件。兩個商人沒能獨享呼啦圈帶來的豐厚利潤。生產玩具的、生產塑料製品的、生產服裝的、搞電視娛樂的,紛紛湧進來分一杯羹。

“就像曾經在年輕姑娘和少婦中流行的緊身褲一樣,呼啦圈並不像通常那樣在某些商店的某個櫃台上出售,而是在任何商店的任何一個角落出售,隻要有一小塊地方和一個售貨員就行。”《紐約時報》的報道這樣描述呼啦圈在當時的商業地位。

“在1958年,如果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沒有人玩這種美國塑料圈,就說明這地方尚未‘與世界接軌。’”這是描述呼啦圈最經典的一句話。呼啦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出了美國,走向了世界。

一家華沙出版的《青年周報》說:“如果輕工業部和手工業局還不開始生產呼啦圈,我們在這方麵的進展,特別從國際範圍來看,就將大大落後了。”

約旦的太後旅歐返國時,行李中裝著一個呼啦圈;一支比利時探險隊出發去南極時,行裝裏也有20個呼啦圈,這筆錢是作為文娛費用開支的。有關呼啦圈的負麵報道也不斷見報:一位荷蘭婦女懷疑得了闌尾炎,但經醫生檢查,發現她的病實際上是腹肌受到損傷,被錯誤歸因為玩呼啦圈的結果。在日本,醫院急診室裏擠滿了因玩呼啦圈而引發脊椎扭傷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