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45(3 / 3)

十八個月的親密接觸並沒有誕生一段珠聯璧合、惺惺相惜的佳話,卻催生了兩本劃時代的偉大著作。

斯隆和德魯克除了甲方乙方的恩怨,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在德魯克看來,企業所擔負的責任不隻是股東的利益,更是其管理層、普通員工以及它所在社區的發展與安寧,隻有能夠承擔如此重任的企業才會有未來。而在斯隆的邏輯中,責任與權力是對等的,企業的責任隻有也隻能是把各種生產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企業並不對社會負有責任。

在德魯克看來,工業社會是一個雇員社會,企業內部的關係是組織與個人的關係,而不再是勞方和資方的關係。他極力主張企業界應當把員工看作是一種資源而不是成本。員工的工作熱情應該建立在他對企業和社會作出貢獻的自豪感上,而不僅僅是獲得薪水。但斯隆以及他後來的繼任者甚至工會領袖都不認可德魯克的思想,他們陷入勞方和資方永無休止的鬥爭中不能自拔。

斯隆的著作《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大企業中,真正的決策是怎樣做出來的,大企業的領導者如何給自己的職責定位並且合理地分配他們的時間。通用曾經一度創造的輝煌讓斯隆及其後任者認為,他們似乎已經發現了經營一家巨型企業的真理,隻要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通用汽車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在德魯克看來,管理永遠不是什麼科學,而隻能是一種實踐,人類不可能發明一種製度在四分之一世紀後依然是合理的。他更相信,隻有先搞清楚企業和社會的關係、組織和雇員的關係,並在實踐中通過員工的自我管理,通過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遠。

在斯隆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通用汽車都沒有解決員工與企業的關係問題,通用公司內管理層與工會的鬥爭一直延續到21世紀,成為化石級的現象。現在很多人把通用汽車的沒落歸結為工會的胡攪蠻纏。我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隻有在通用,這個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正如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1983年版的跋中表述的那樣——後來的領導人一直試圖通過多元化來回避這個問題。更為可悲的是,在此之後,這個鴕鳥戰略又堅持了二十多年。

在斯隆之後的五十年,通用汽車再沒有為社會貢獻出任何新的管理思想和經營思想。自信演化成教條,並最終讓通用汽車成為落後與保守的代名詞。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的家中逝世,享年95歲。

又過了四年,通用汽車終於如他所料的那樣走到了咽氣的邊緣。德魯克沒有跑贏時間,通用汽車更沒有。

也許和自然人一樣,企業也有它自己的壽數,當一家企業走到一百歲的時候,試圖在原有的機製上讓它重新煥發生機是一件徒勞的事。走過一百年的通用,不但得了大企業病,而且企業精神已死,它不再是一家團結在共同願景下的偉大企業,隻有少數人在為他的未來殫精竭慮。

沒有誰謀殺了通用汽車,它隻是在長達五十年的慢性病中走向了衰亡。盡管在最後的十年它試圖通過自我革新重新站立起來,但這一切,來得太晚了。

沒有人想到會有中國企業加入到通用汽車重組的進程中去。

和通用汽車這樣的前輩相比,中國的汽車產業還處在成長的初期。所以當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企業騰中重工試圖收購悍馬的消息傳出後,輿論一片嘩然。和幾年前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知名品牌時的一片讚歌完全不同,唱衰之聲甚囂塵上,不僅懷疑它的能力,還懷疑它的動機。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不行,癩蛤蟆吃火雞肉也不行,癩蛤蟆隻配吃蝌蚪——專家和媒體幾乎異口同聲。沒有充分的資料來讓我們去分析騰中重工到底會怎樣運行悍馬品牌。我隻想表達這樣一個樸素的觀點:通用汽車和美國汽車工業對於保持美國的經濟規模和國際地位非常重要,而汽車工業對於發展中的中國更重要。

中國人不可能靠做衣服、鞋子和義烏眼花繚亂的小商品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係,不可能隻通過開飯館、建網站、寫軟件來解決數億人的就業問題,也不可能通過蓋房子實現國家的強大,更不可能通過炒股票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對於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大國,必須建立自己完備的基礎工業體係,並憑借這個體量巨大的工業體係承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隻有靠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機電製造業才能持續拉動經濟增長和支持技術進步,並最終實現國力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足。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中國汽車業走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的道路,在市場被外國汽車品牌瓜分殆盡的同時,換來的技術始終拿不上台麵。我們隻分享到了汽車工業帶來的一小部分好處。其實我們本可以在建立合資企業的同時,積極扶持本土民營企業的發展,如果那些躍躍欲試的民營企業製造汽車的衝動沒有被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扼殺在搖籃中,在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豐田或者90年代的現代應該已經誕生。

亡羊補牢,中國企業又一次的衝動,哪怕是源自沽名釣譽,也應該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再也耽誤不起了。

對於那些已經站立在世界經濟主戰場和正在努力進入這一戰場的中國大型企業,通用汽車一百年來所有的成長的曆程都是最好的教科書,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而通用汽車最近這十年的掙紮和突圍,因為有了全球化的背景而更值得借鑒。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