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32(1 / 2)

改造資本主義 金本位製的終結

有些曆史,永遠不會被蓋棺論定。

人類文明的曆史有多長,黃金的曆史就有多長。在1933年3月11日之前,黃金是世界的終極貨幣。在羅斯福宣誓就職後的一星期,黃金作為流通貨幣的功能在美國終結。這一天總統宣布銀行一律停止黃金的兌換。1933年4月5日,羅斯福下令禁止私人囤積價值超過100美元的黃金。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必須到聯邦儲備銀行或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成員銀行,按照每盎司黃金2067美元的價格交出他們手中的黃金。任何被發現違反規定的人將麵臨最多十年的監禁以及高達1萬美元的罰金。6月5日,國會通過議案,正式取消金本位製。

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一項應對危機的臨時性措施會徹底推翻了人們認為天經地義的金本位製度。美國民間擁有黃金的權利被剝奪,四十年後,當美國公民再次獲得擁有黃金的權利時,黃金在全世界已經變成一種普通的貴金屬。黃金,這個世界貨幣體係的錨從此被拔起。

在當時,沒有人討論過金本位製的終結對國家和世界的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直到1934年1月國會通過《黃金儲備法案》,規定黃金兌美元的價格從原來每盎司2067美元改為每盎司35美元。人們的憤怒也來自於此,僅僅幾個月時間之後,他們用黃金兌換回來的美元在手中就貶值了近70%。

一些個人和機構向最高法院提起了訴訟,一年之後,最高法院的判決以無可奈何的口吻宣判:就這樣吧。《紐約時報》1935年2月19日的特稿是這樣描述的:“聯邦最高法院的多數派在首席法官的帶領下,在今天的訴訟案判決中以5票戰勝了他們的4位同僚。訴訟的起因是第73屆國會廢除了一條關於黃金支付的條款。最高法院最後裁定,債權人必須接受已經貶值的貨幣。多數派與少數派在這一點上是意見一致的——政府合同中黃金條款的廢除是違憲的。但多數派並沒有判定政府應該向訴訟人提供賠償,因為實際上他們沒有任何損失。”

既然公眾已經不能合法持有黃金,那麼黃金能夠兌換多少美元還有多少意義呢?人們的憤怒來源於這又是一次讓老實人吃虧的變卦行為。那些在法令出台前大量囤積了黃金而在先前拒絕兌換的華爾街大亨們,此時把他們的黃金運到倫敦就可以賣到每盎司35美元的好價錢。和投機者的巨額收入相比,那些聽從政府召喚、響應國家政策的守法公民的確是吃了大虧。

這種憤怒成為銀行家掌控世界陰謀論的又一有力證據。在著名的《貨幣戰爭》一書中,羅斯福廢除金本位製就是送給華爾街大亨們的禮物。這些大亨們在1929年股市崩盤前已經獲得了內幕消息,從股市上撤離了資金兌換成黃金,而廢除金本位製,正好是他們在倫敦兌現盈利的最佳時機。

在《貨幣戰爭》中,這個陰謀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步就是廢除黃金在美國國內的流通與兌換,1933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實現了這一步。第二步則是在世界範圍內廢除黃金的貨幣功能,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所建立的美元兌換體係實現了第二步。後來在1971年,尼克鬆終於完成了第三步。凱恩斯搖旗呐喊,銀行家推波助瀾,羅斯福瞞天過海,終於拔掉了金本位這個鎮魔瓶蓋,赤字財政與廉價債務貨幣這一對孿生兄弟終於從牢牢的禁錮中掙紮出來。”

這種缺乏細節和過程的小說體描述雖然並不被正史研究者認同,但金本位製在全球範圍內被摧毀後導致的赤字財政和廉價債務的泛濫,卻是一個反複出現、不容回避的事實。金本位的廢除為各國貨幣普遍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沒有了金本位製,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或拯救危機,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這不僅使各國貨幣流通和信用製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一再施行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此外,沒有了金本位,彙率的劇烈波動衝擊著世界彙率製度。沒有了金本位製度,彙率的決定過程變得複雜,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彙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彙率從一個單純的貨幣結算製度變成了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博弈的擂台。在這場比賽中,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管理水平落後的國家往往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