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資本主義 給華爾街訂規矩
在貪婪的沃土上最容易長出來的是騙子。華爾街顯然是一個貪婪的土壤最肥沃的地方。每一次退潮,沒穿泳褲的人都會出醜。每一次金融海嘯過後,華爾街都會有騙子現出原形。
1933年11月1日,《紐約時報》的頭版頭條這樣寫道:“阿爾伯特·威金今天在參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麵前承認,在1929年股市暴跌前一個月,他開始賣空大通國民銀行的股票。”威金先生是大通銀行的老板。這家成立於1799年、比摩根銀行的曆史還長的銀行,一向有著良好的口碑。在股災到來的前幾個月,威金通過幾個自己注冊的關聯公司大肆賣空自己公司的股票。因為偶然的原因,他的卑劣行為被發現了。
如果有人賣空自己掌管的公司的股票,那麼他就有故意讓自己股票下跌的動機,而想讓自己公司的股票下跌對於掌管公司的人來說,就像試圖弄髒自己的衣服一樣容易。在股災中備受打擊的人們憤怒了,他們把威金傳喚到國會接受質詢。
律師出身的銀行與貨幣委員會顧問皮考拉向威金提問:“作為銀行首腦,賣空自己公司的股票是否是道德的?”威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認為讓自己銀行的股票交投活躍是值得稱讚的。”
威金不承認自己的行為違法,甚至都不承認違反道德。每個人都覺得威金這麼做不對,但沒人能夠引用哪條法律將他繩之以法。從這條買賣金錢的街道形成的那天起,遊戲規則一直掌握在華爾街的手裏,顯然也不能指望他們會訂立對自己不利的規則。
羅斯福下決心要終止這種無法無天的狀況,他要給華爾街訂規矩。最先通過的是《斯蒂格爾法案》,將銀行的儲蓄部門與投資部門強行分拆成分立的公司。接著《1933年證券法》獲得通過。
1933年5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美國曆史上第一部規範證券交易的法律《聯邦證券法》,要求所有的新股發行必須在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而且必須披露特定的信息。同時法律明確規定,公司高級職員賣空自己公司股票屬非法行為。威金雖然逃過了法律的製裁,但這一明顯不利於股民的漏洞總算被堵上了。
股市崩盤之後,道瓊斯工業指數一路下降到4122點,和1929年的最高點相比,跌幅達8919%。1929年紐約交易所一個交易席位價值50萬美元,而現在還不足7萬美元。1929年的股票崩盤被認為是導致大蕭條的根本原因,公眾將主要責任歸咎於政府對股票市場監管不力,任由華爾街的大鱷興風作浪。
華盛頓此時拿華爾街開刀,在華爾街看來,是羅斯福需要一隻替罪羊。但羅斯福堅持認為,這既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在1932年競選的時候,羅斯福就提出對股市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在一次演說中,他說:“政府無法阻止個人作出錯誤的判斷,但政府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止狡猾的人用謊言和隱瞞信息的方式進行欺騙。”上任後羅斯福開始履行自己競選時的承諾。
在談到證券市場的時候,羅斯福會經常引用一本名叫《別人的金錢》的名著。那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公開化被公正地讚譽為治療社會和產業疾病的良方。人們認為太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而電燈的光明則是最有效的警察。”
1933年3月29日,羅斯福將《1933年證券法》提交國會,這項法案的另外一個名字是《證券真實法》。議案在國會遭到了華爾街及其代言人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有些條款似乎過於嚴酷。麵對強大的壓力,議案被一再修改,最終通過的時候比當初的動議寬鬆了許多。
羅斯福沒有太較真,而是留了後手。一年之後,又一項有關證券監管的法案被提交國會。1934年5月27日的《紐約時報》寫道:“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辯論之後,今天與會者就《證券交易所管理法》全麵達成協議。眾參兩院馬上有望批準此法案。根據這個法案的規定,股票市場的管理將集中由名為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新機構進行,該機構由總統任命的5名成員組成。”“對於證券交易中故意的違規行為和觸犯法律的行為,判以兩年以下的監禁和10000元以下的罰款,或者兩者兼判。”
在華爾街拒絕監管的保守勢力中,衝在最前麵的是紐約證交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即使在大股災之後,他依然用“完美無瑕”來形容他掌管下的紐約證交所。他的底氣來自股市崩盤時他傳奇般的“英雄壯舉”。在股災來臨的時候,他果斷地吃進那些迅速下跌的股票,試圖挽救即將崩塌的大廈。雖然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意義,但卻為他贏得了華爾街拯救者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