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與妥協 大罷工,總統選擇中立
1901年9月6日,美國總統麥金利遇刺身亡,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第26屆美國總統。那一年,羅斯福42歲,後來美國曆史上雖然出現過肯尼迪、克林頓以及現任總統奧巴馬等許多40多歲的總統,但這個紀錄仍然沒有被打破,西奧多·羅斯福仍然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在美國西部內華達荒漠的一座叫拉什莫爾的山上,雕刻著四位美國人最崇敬的總統巨像,羅斯福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位是華盛頓、傑弗遜和林肯。
後人評價老羅斯福的豐功偉績,放在第一條的是羅斯福第一次使聯邦政府在大規模的勞資衝突中不站在親資方的立場上,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態度,並通過調節巧妙地結束了長達160多天的煤礦工人罷工。從1898年出任紐約州州長起,羅斯福就表現出對中下層民眾命運的強烈關注。而他日後執政的事實也證明,聯邦政府權威的樹立,有賴於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幫助。
罷工發生在賓夕法尼亞,美國最主要的產煤州,相當於中國的山西省。曾經舉辦了G20首腦峰會的匹茲堡就位於賓夕法尼亞西部,在那個時候匹茲堡是美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煤炭和鋼鐵產量雄踞美國首位。和現在山西的中小煤礦的煤老板不同,美國的煤老板都是鐵路和鋼鐵大亨,由他們控製的煤礦占據絕對壟斷地位。
20世紀初,石油雖然已經被發現,但更多地使用在照明上,而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又很快地代替了煤油,使石油工業陷入蕭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石油才真正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此之前,煤炭是工業時代真正的主角,煤炭為煉鋼、鐵路、船運、供暖、照明等幾乎所有的現代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在當時的照片中,紐約的高樓大廈永遠籠罩在煤炭燃燒產生的煙霧中,霧霾比現在的北京嚴重得多。如果當時評選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城市,當選者應當是匹茲堡、底特律、紐約、費城;而一百多年後,這個“桂冠”轉移到了中國山西的太原、大同、臨汾、陽泉等城市的頭上,所幸的是這幾個城市並不代表中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的前進方向。
1902年10月17日,賓夕法尼亞煤礦工人從春天開始的罷工宣告結束,19日的《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發了整個罷工從開始到平靜結束的全過程。“在經過18個月的猶豫之後,無煙煤礦工人在5月5日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海齊頓舉行的代表大會上終於投票決定罷工。在代表大會上,煤礦工人聯合會主席約翰·米切爾清楚又強烈地倡議和平,但在決定罷工後,他又熱情地支持礦工們采取行動,並號召煙煤礦工業加入到罷工的行列裏來,這樣將使罷工的總人數達到45萬人,由此來迫使資方妥協,因為這將使整個國家的鐵路和工廠陷入癱瘓。”20世紀美國的第一次大罷工由此拉開序幕。
工人們提出的條件是:工資增加20%,每天工作8小時。煤老板們怎麼會答應這樣的“無理要求”!按照以往的經驗,僵持一段時間,在工人裏發展一些“工賊”,等待著掙錢養家的工人們肯定會被分化瓦解。當時的煤礦工人中有南方來的黑人,有從農村來的白人“農民工”,有從歐洲來的新移民者,宗教信仰、利益訴求都不相同,很難像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歐洲工人那樣形成統一的意誌。然而這一次,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們遇到了一位強有力的對手——礦工聯合會主席約翰·米切爾。作為一名從童工成長起來的工人領袖,米切爾不僅明白罷工是他們爭取權利的手段,也明白談判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成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