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8(1 / 2)

秩序與公正 《屠場》:美國的胃與良心

索爾仁尼琴說過:“對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於有了另外一個政府。”在美國呢?最配得上這個稱號的人是厄普頓·辛克萊。從文學上的聲望看,他遠比不過斯陀夫人、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海明威這些耳熟能詳的偉大作家,但作為“另外一個政府”對社會的幹預和改變,沒有誰能像辛克萊那樣直接。

1906年5月26日的《紐約時報》這樣描述了辛克萊對這個國家的影響:“華盛頓5月25日,參議院今天通過了《貝弗裏奇肉類衛生檢查法案》,從而在一係列的激進立法中成為又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的法案。導致它獲得通過的直接原因是厄普頓·辛克萊的小說《屠場》中的黑幕揭露。”“該修正案規定政府將對美國的每一處牲畜屠宰加工場進行衛生檢查。任何加工廠宰殺後的畜體都必須攜帶表明屠宰日期和時間的標簽。所有被發現不宜食用的畜體及畜體的各部分將予以銷毀,對違反或規避本法律的行為將處以10000美元的罰金和兩年監禁。衛生檢查費由屠宰場支付。所有被發現以任何方式加以人工著色因而不適於食用的肉類食品也將予以銷毀。”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部有關食品安全的法案。

在美國,沒有多少人讀過辛克萊的《屠場》,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場》以及這部小說對於美國曆史的影響。一本小說是怎樣因為直接推動了一項法案的通過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資聰慧的辛克萊15歲就進入了紐約城市大學,此後他的所有收入都來自於寫作。他曾經雇了兩名秘書,每天寫作8000字賺取稿費,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作職業寫手。24歲那一年,辛克萊加入了美國社會黨,成為一名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寫作不再隻為養家糊口,而成為他為社會公正而戰的武器。

20世紀初的美國,迎來了經濟飛速發展的“鍍金年代”。在財富劇增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大企業肆無忌憚的壟斷、社會的弱肉強食、政府官員的貪汙腐敗。昔日寧靜的新大陸在工業化突飛猛進的喧囂中已不再是那個誕生了《獨立宣言》的美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進步主義者”群體應運而生。進步主義者沒有明確的綱領,沒有成型的組織,也不是由哪個利益群體構成。不同階層、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國人聚集在社會公正的旗幟下,開始積極地參與政治、改造社會。

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羅斯在1907年發表的《罪惡與社會》一書的觀點是進步主義者的理論基礎。他認為,社會需要一個“不正當行為”的新定義,因為人們所熟悉的種種個人犯罪行為,比如偷竊和謀殺,都未能關注“社會犯罪”。在他看來,通過賄賂獲得利益的人並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摻假的人與謀殺犯無異。

在那場轟轟烈烈的“進步運動”中,作家和記者們用他們的揭黑行動詮釋了羅斯的主張。西奧多·羅斯福給了他們一個綽號——扒糞者。從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作《麥克魯爾》的扒糞雜誌發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報道,幾乎沒有哪個領域能夠逃脫黑幕揭發者的注意。他們揭露政客們如何為公司獲得不法利益而當上議員;揭露公司的欺騙性交易內幕;揭露血汗工廠在生產中不顧工人死活;揭露皮條客如何招募並賣掉貧苦人家的女兒……辛克萊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04年,辛克萊決定寫一本揭露工廠殘酷剝削和壓榨工人的小說。為了搜集素材,他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場工作了七周。之後,在“淚水和痛苦”中,他用三個月時間完成了紀實小說《屠場》,並開始在一家雜誌上連載。

書中的主角是一對來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婦——朱吉斯和奧娜。他們滿懷憧憬地離開家鄉來尋找美國夢,並在肉食加工廠找到了工作。不料災難接踵而至,先是朱吉斯因工傷失業,接著奧娜被工頭奸汙,朱吉斯怒打工頭而入獄,隨後妻子難產死亡,幼小的兒子淹死。美國夢成為悲慘的夢魘。在經曆了墮落和迷茫之後,朱吉斯終於覺醒,小說結尾時,他成為了一個社會主義的信仰者。

辛克萊本來是抱著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而寫這本書的,揭露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國公眾似乎並沒有看明白其中的階級立場,讓他們驚愕的是屠宰場的肮髒。《屠場》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他描繪道:“壞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製成調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核細菌……”民眾從震驚到恐懼再到憤怒,畜牧業陷入一片恐慌,肉類食品的銷售量急劇下降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