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6(2 / 2)

股票搶購戰的號角吹響了。而在兩大銀行家介入之前,北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已經上漲了一個月,投資者們按照以往的經驗預測,股價不可能一直漲下去,眾多的人開始賣空,期待著可以從股票的下跌中得利。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股民來說,賣空隻是一種傳說中的資本遊戲。而在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普通美國民眾就已經開始嚐試這個危險的遊戲。當投資者看空某隻股票時,隻要交一定數量的租金,就可以從經紀人(我們現在叫券商)那裏借到股票賣出,等股票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再買進,他隻需要歸還經紀人同等數量的股票,剩下的錢就是他的獲利。比如你以每股10元的價格租借某隻股票10000股,到規定的交割時間,股票跌到6元,你以60000元買進這隻股票,你就有了40000元的賺頭。倒黴的是,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股價不降反升,那麼他也必須交割——用自己的資金購買同等數量的股票歸還給經紀人。

空頭們都在盼望股價的下跌。但當他們意識到這是摩根和謝弗兩個大佬之間的較量時,一切都太晚了。他們隻能拋出自己手中的其他股票,然後以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來履行合約。

資本露出了它瘋狂而血腥的麵目,在刺刀見紅的時刻,經濟學中假想的“理性經濟人”不存在了,為了爭奪控股權,兩大寡頭不惜血本,瘋狂地捕捉市場上剩餘不多的每一股股票。一個經紀人為了將500股北太平洋股票運到紐約,甚至不惜專門雇了一列火車;一位剛從郊區返回的場內經紀人,冒失地承認自己有1萬股北太平洋股票,結果被剝了個精光。在最瘋狂的5月9日,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從開盤的170美元一度漲到1000美元。

恐慌迅速蔓延。由於北太平洋股票的價格不斷增長,空頭們不得不大量拋售其他公司的股票來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以履行合約。在巨大的出賣壓力下,其他股票的價格出現雪崩。剛剛出生不久的合眾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在短短幾天內就從5475美元直降到26美元。

1901年5月10日刊登前麵那篇關於啤酒商自殺消息的《紐約時報》的頭版上,通欄標題是“弱市中的災難與毀滅”。

“華爾街市場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恐慌,無數財產付諸東流。這使得華爾街,過去幾個月來一直沐浴在繁榮昌盛的陽光中的華爾街,昨晚收市時沉浸在沮喪之中,而遠離這條街道的許多美國家庭也同樣籠罩著這種沮喪的氣氛。這些家庭的成員因為涉足股市而損失慘重,幾乎全美國的人,男女老少都經不起誘惑而掉入了投機的漩渦之中,他們以為可以憑借炒股而一夜致富。”《紐約時報》當天的這段描述在後來的每一次有關股災的報道中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使用,也可用來描述中國的當下,隻需要換一下地名和國名。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然後,當無辜者——投機者與投資者都一樣——比華爾街以往任何時候的投機者與投資者遭受更嚴重的損失時,參戰的各方才終於達成一致,采取行動以緩和令人痛苦的局勢。”

摩根的非凡之處不僅在於可以果斷地祭出“重組世界”的大手筆,也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果斷地妥協。遠在歐洲的摩根授意他的下屬雅各布·謝弗簽訂了緊急停戰協定。兩家銀行宣布不再購買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同時允許所有的空頭以150美元的價格平倉,把很多人又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血戰在一天之內戛然而止。可憐的啤酒商人,他如果再堅持一天,就可以坐在啤酒桶之外繼續喝自己的啤酒了。

接著摩根又添一個神來之筆,成立了北方證券公司,把希爾和哈裏曼撮合到一起,成為控製美國東西大動脈的超級鐵路公司。

這場短平快的股災終於動搖了社會對金融大鱷的信任,接替遇刺的麥金利就任總統的老羅斯福(後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叔父)無法忍受摩根對整個國家經濟的操控,在第二年開始醞釀反托拉斯法案。

資本大亨J.P.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