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培養女兒助人為樂的精神(1 / 1)

富養真經

助人為樂,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女孩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那麼這種溫暖的力量不僅能夠感動接受幫助的人,對她來說也是一件快樂而又滿足的事情。

樂於助人,就是要求人們善於理解他人的處境、情感以及需要,隨時去支持和關心幫助別人。從小培養女孩助人為樂的精神,對女孩今後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而且樂於助人的女孩,不僅會受到朋友的歡迎和他人的稱讚,還會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讓她確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做很多事,可以去幫助很多人。

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說過:“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予的人。”所以,為了讓我們的女孩成為幸福的授予者和施予者,必須讓她學會“樂於助人”,養成她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有一對父母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女兒的:

一天,一個小女孩粗暴地將一位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了自己的家門,父母看到她的這種惡劣行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父母非常嚴肅地對自己的女兒說:“對於流浪者來說,盡管他們穿著邋遢,但他們同樣享有人的尊嚴。”父母的教育使這個小女孩明白一個道理:崇拜強者可能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情感的一種體現。後來,這個小女孩主動建議邀請那位曾受自己侮辱的流浪者來家中做客,父母則毫無保留地支持。

其實,我們就應該這樣教育女孩,讓她具有一顆同情弱者、樂於助人的愛心。因此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女孩會學會憐憫和關愛,學會體貼和善意,無形中使這個女孩變得更可愛。那麼有哪些好辦法可以幫助父母們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呢?

方法一:多給女孩講述充滿愛的故事

一位母親的育女經驗是這樣的:

女兒怔怔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但樂於助人的美名早已經在社區和學校裏傳開了。例如在家裏她經常幫助我做家務,幫助鄰居的張奶奶倒垃圾,替小區的工人給花園澆水,隻要是看到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在學校她還經常主動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同學,而且時常帶領大家去做一些公益活動,並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鄰居或老師一見到我,都是誇女兒如何的熱心腸、做好事,不過女兒總是對別人說:“我爸媽從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講那些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故事,還給我買了很多有趣的書,慢慢地我學會了怎樣去關愛、同情和幫助別人。”女兒說的這些都是實話,趕到周末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我們還會帶她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讓她了解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需要她幫助的人,而且她可以通過努力幫助那些人解決困難。同時,女兒自身也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這個世界上能創造奇跡的就是愛,這種愛可以是那種無私的大愛,也可以是點滴的小愛。因此父母可通過多種方法讓女兒變得有愛心,進而伸手去幫助別人。很多時候那些書中的關於愛的故事,那些現實中實實在在的愛的故事,都能夠成為父母教育女兒的最佳案例和場所。

方法二:給女孩提供關心他人的機會

王倩今年10歲,是家裏嬌寵的獨生女,也正因為這樣,養成了她霸道、任性的性格。上了小學之後,王倩雖然交了很多朋友,但是沒多久,大家都不愛和她一起玩了。媽媽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正是女兒自私、霸道的性格讓大家都遠離了她,而她根本不知道去關心和幫助別人,隻知從別人那裏索取自己想要的友誼、稱讚,一旦朋友受不了離開她,她就把原因都歸咎在別人身上。媽媽擔心王倩長此以往下去,會變得越加的自私和冷漠,對她的日後健康成長不利,所以決定讓女兒參加一個城市與農村孩子的“手拉手”活動,讓女兒把自己不用的書本、衣服等都整理好,以便到時候給那些買不起課外讀物的孩子們。令媽媽沒想到的是,僅僅半個月的活動,女兒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像個小老師一樣給那些孩子講解童話故事、科學知識,而且還幫助一個年幼的小妹妹幹家務。

回到家的時候,王倩對媽媽說:“媽媽,下次再帶我去吧。我會學更多的知識去講給我的好朋友聽,而且從今天起我要攢錢!”

“攢錢做什麼?”媽媽疑惑地問。

“有個小妹妹想要一個書包,我要憑借自己的努力給她買一個書包寄過去。”王倩信誓旦旦地說。

王倩的轉變令人感到欣喜和寬慰,由此可見,給女孩提供一些關心他人的機會,會讓她學會如何關愛別人。因此,父母可通過一些實際愛心活動,讓女孩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感和成就感。例如讓女兒幫忙做家務,並給予她適當的表揚或獎勵;讓女兒參加一些適合她年齡段的公益活動;讓女兒照顧那些比她年齡小的夥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