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用提問語氣代替指責和說教
為了讓女兒做某件事,很多父母常常會無休無止地嘮叨女兒,如果女兒仍是不按自己的建議做,便會指責和打罵女兒。其實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一方麵很難讓女兒聽話,另一方麵即使女兒被迫接受了自己的建議,也是口服心不服,會傷害母女(父女)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代替指責和說教。
媽媽帶女兒姍姍去看望姥姥,女兒玩得高興,時間很晚了仍不想回去。
媽媽:這麼晚了你還不想回家,你說下次媽媽還願意帶你來看姥姥嗎?
女兒:不願意。
媽媽:那你說怎麼辦?
女兒:和媽媽一起回家。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媽媽用提問的方式讓女兒的思維跟著自己的問題走,並最終讓女兒聽從了自己的建議,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母親的高明之處。相反,如果這位母親一味地采取指責的方式,很可能不會取得這麼好的效果。當然,如果女兒拒絕回答自己的問題,父母可以再問一遍,或者對女兒說:“你還沒有回答我的提問呢,請你趕快回答。”
方法三:肯定的命令勝過含糊的命令
場景一:女兒拿著茶杯滿屋跑,媽媽生氣地說:“不要拿著茶杯亂跑,你會把茶杯摔壞的!”女兒一邊跑一邊說:“沒事,我會拿穩的。”結果女兒剛說完,茶杯就掉在地上摔碎了。
場景二:女兒拿著茶杯滿屋跑,媽媽對女兒說:“寶貝女兒,把茶杯拿穩一點兒。”女兒怕把茶杯摔壞,馬上不亂跑了。
對比以上兩個場景,不難發現,雖然同是命令,但是肯定的命令比含糊的命令更能讓孩子接受,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父母在和女兒溝通的時候,可以試著用一些肯定的語氣來命令女兒,而不是用否定的語氣來指責她。
方法四:多向女兒傳達積極的信息
場景一:女兒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的,媽媽生氣地對女兒說:“你這孩子太淘氣了,快把房間收拾一下!”女兒很不情願地收拾起房間來。
場景二:女兒把房間弄得亂糟糟的,媽媽對女兒說:“寶貝女兒,你說咱們的房間要是收拾得整整齊齊會不會很漂亮啊!”女兒想了想說:“媽媽,我馬上把房間收拾一下。”
前麵我們講過,小女孩是很敏感的,她們非常善於捕捉那些微妙性、細節性的信息。所以,父母多向她們傳達一些積極的信息,有助於她們采納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