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分封功臣(1 / 2)

李世民道:“趙弘智說的對,既然隋朝能免除肉刑,那麼朕看,我們大唐就免除死刑吧!”

群臣嘩然。

房玄齡左右看看道:“陛下,減免死刑是不是過於寬宏了?”

李世民搖頭道:“不,人死了不能複活。若是有誤判,將來連悔改的機會都沒有了。律法是給百姓穿的衣服,太緊了不行。朕已經決定,從今天開始,將死刑改為流放三千裏。”

趙弘智看了長孫無忌一眼道:“過去,子貢向孔子請教管理百姓的辦法。孔子說,要像用快爛掉的繩子駕馭六匹馬的馬車那麼小心謹慎。”

李世民點頭道:“趙弘智所言極是。總之,律要寬簡,這才符合我們寬忍的新政。這件事交給你們去議論吧。最後一定要拿出一個讓朕滿意的草案來。”

說完他看著身邊的宣旨官道:“開始吧!”

宣旨官向前走了兩步,高聲道:“聖旨,大唐皇帝定功臣實封差第,裴寂,通前為一千五百戶,加食九百戶。”

裴寂跪拜道:“謝皇帝恩,皇帝萬歲。”

宣旨官又高聲道:“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食邑一千三百戶。王君廓追左光祿大夫,符國公,上柱國、食邑一千三百戶,封邑由其子王石薄繼承。”

長孫無忌等四人伏拜。

宣旨官繼續念道:“長孫順德、趙郡王孝恭、淮安王李神通,食邑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食邑一千百戶。李靖、李世績,食邑九百戶。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食邑七百戶。唐儉、屈突通、蕭瑀、封德彝,食邑六百戶。公孫武達、李孟嚐、段誌玄、杜淹,食邑四百戶。高士廉,追安州大都督,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申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封邑由其長子高行堅繼承。”

叫到的人依次上前,領旨謝恩。

李神通的表情十分不滿。

這時候李世民道:“剛才是貞觀開朝第二件事。宣布的功勞和賞賜,也許有不恰當的。朕允許你們申辯。”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立刻議論紛紛,尤其是公孫武達、李孟嚐、段誌玄、程知節等一幹武將們,已經開始大聲向李世民講述自己曾經立國過的功勞。

李神通用笏板擊手,大聲叫道:“太上皇義旗初舉,是我第一個起兵關西,最先擁戴高祖的。如今,連房玄齒、杜如晦這樣的刀筆吏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長輩,這讓我怎麼能夠服氣?”

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響。那些對封賞不滿意的秦王府的舊人,也紛紛大聲抱怨起來。

李世民笑了笑說:“義旗剛剛舉起的時候,叔叔雖然是第一個出兵響應的,隻不過也為了給自己避免災禍。竇建德占據山東河北大地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重新集結殘部叔父望風奔北。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大唐江山,論功行賞當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至親,朕的心裏非常尊敬你,但不能因為這個就任意賞賜給你和功臣一樣的賞賜。”

一席話說得李神通麵紅耳赤,閉口不言。

李世民又說:“為政之道,隻有無私才能讓天下人心服。行賞隻能按功而論,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有的人卻缺德少才,隻會空發怨言,這哪是治國安邦的大計呢?”

聽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辭,眾將心悅誠服,紛紛說:“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舊部沒有一點私心,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一點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盡力報效國家了。”

李世民:“還有誰覺得賞賜不當的?”

段誌玄道:“陛下對淮安王都如此,我們本來有些議論,看來是不必的了。”

李世民點頭道:“本朝立年號為貞觀,就是中和正的意思。朕要時刻以貞觀為治國之本,你們也要以貞觀為準,支持朝政。”

退朝以後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想兩儀殿走去。步入兩儀殿後,隻看見殿內一組屏風上,貼滿了奏章。

房玄齡道:“陛下,前兩天在太極殿講到貞觀,講到中和正,我在想,如果真的是中和正,有些事情是不是反而不好做了呢?”

“什麼意思?”李世民說。

房玄齡猶豫了一下說:“我看陛下不妨想得再遠一點。”

“怎麼樣?”李世民問。

房玄齡答:“我知道,晉陽起兵之後,打到長安,一路上,太上皇封官許願無數,以得天下的道理來說,這是爭取人眾,是良策。凡謀取天下者,都是這樣。但是對陛下來說,是一個負擔。為爭取一方勢力,太上皇常常賜姓,比如李藝,本姓羅,賜姓李。李世績,本姓徐,賜姓李。這樣賜姓,為的是籠絡勢力,各朝各代,也都是這麼做的。我還知道,太上皇得了天下,封王無數,這當然也是曆朝曆代的辦法,為的是統治天下。周朝的時候,是分封建國,也就是所謂的所謂封建。後來封建坐大,有各國之爭,所謂戰國。秦皇再一統天下,改製為郡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周代說的是周王擁有天下土地的所有權,但是,治權分散給分封的各國。秦皇改製郡縣,將治權和所有權收歸皇帝一人。到了漢高祖,又是分封,又是郡縣,有些不得已。到了漢景帝,晁錯建議削王,收回分出去的治權,結果引起七王之亂,請誅晁錯,漢景帝不得不殺了晁錯。再說??????李承明現在還好端端地在幽州,李孝常還占據著巴蜀,建成餘孽和心懷不詭的人們心裏還有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