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的一個清晨,一個剛剛被皇莆雲飛霸占來的一處院落裏,皇莆雲飛正在進行他每天必行的早課,練習箭術。
“皇莆兄,出事了!”一條漢子急匆匆地跑進來說。
皇莆雲飛一鬆手,羽箭飛出,正中前麵的樹幹:“不要著急,慢慢說,怎麼回事?”
那漢子喘了會氣道:“王出頭被京兆尹抓了。”
“為什麼?”
“隻知道他去祥福坊的一家勾欄院收錢,然後就不知道了。”漢子答。
皇莆雲飛皺起眉頭想了想道:“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京兆尹的現任府尹是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姚思廉。姚思廉三朝仕宦,陳時,為衡陽王府法曹參軍,轉會稽王主簿。入隋後,補漢王府行參軍,掌記室,尋除河間郡司法。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唐高祖李淵乘農民大起義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長安。這時鎮守長安的是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姚思廉正任職於隋朝,為代王侍讀。李淵率兵占領長安後,代王府僚屬都驚駭走散,唯獨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離左右。唐兵湧入王府,思廉大聲嗬斥道:“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得無禮於王。”正往裏衝的眾兵將聞聽此言十分驚愕,見思廉獨自一人伴隨代王而麵無懼色,心中也覺欽佩,於是紛紛停立在大堂台階之下。李淵聞知,於是準許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順陽閣後,思廉才哭泣著拜辭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稱他為“忠烈之士”。
武德年間,李世民曾率軍赴魯南征討徐圓朗,戰爭間隙,他與人議論起隋朝事,談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護代王之舉,感慨歎道:“姚思廉麵對利刃而顯示大節,即使古人也很罕見。”當時思廉遠在洛陽,於是李世民專派使者帶帛三百段賞賜思廉,並附信說:“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這是很不尋常的優禮之舉。李世民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畫“秦府十八學士圖”,並命文學褚亮各為讚語,對思廉的評價是“誌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餘風勵俗”。從史學才能和政治節操兩方麵對思廉作出褒獎。“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當上太子,思廉也隨即升遷為太子洗馬。九月李世民登基,委姚思廉為京兆尹府尹。
姚思廉為人清廉,鋼正不阿,他接任京兆尹以後不畏權貴,懲惡揚善,對長安少年們打擊很大。皇莆雲飛想盡辦法也沒能買通他的門路。
王出頭是和皇莆雲飛一起從代地來長安的,而且對皇莆雲飛忠心耿耿,所以王出頭出事皇莆雲飛不能不管。可是該怎麼管呢??????
思來想去,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去找竇孝節,二是去找淮安我李神通。當然找李神通肯定花的錢會很多,不過救人出來的把握也更大。萬一竇孝節救不出人來,再找李神通就不合適了。反正剛剛贏了郭應物十萬錢,他現在也不缺錢,還是請李神通這尊大佛出麵的好!
拿定了主意,皇莆雲飛便孤身一人向淮安王府走去。做這種事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要知道的人多了事情一定不好辦。
皇莆雲飛以前也來過幾次淮安王府孝敬財物,不過從來沒有見過淮安王,每次都是淮安王府的長史接待的他。
今天也不例外,聽完皇莆雲飛的請求,那個已經年過半百的長史笑嘻嘻地看著他說:“放心吧!憑我們王爺的麵子別說要一個人,就是十個姚思廉也不敢不給。這樣吧,你明天早上帶一百兩黃金,去啟夏門外,會有人在那兒等著你,你將這金子交給那人,再叫他給你一張符券,你拿符券去京兆尹領人就行了。”
皇莆雲飛連聲道謝,並向那長史許諾天黑的時候會把給淮安王的孝敬送過來。
第二天清晨,皇莆雲飛依然孤身一人帶著準備好的一百兩黃金向啟夏門走去。啟夏門是長安的北門,離皇莆雲飛住的地方約莫有二十多裏的路,城中馬又跑不起來,是以走了半個多時辰方到。
出了城門,並未發現有人等候自己,皇莆雲飛有些餓了,在附近找了間露天的茶舍,要了碗茶,三張大餅,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邊吃邊用眼睛瞟著城門方向。
半晌,城門口來了個身穿麻布短衣的男人,衣衫破舊,頭上戴著鬥笠,看上去像個窮苦的農夫。
皇莆雲飛心想:“這斷不是我要等的人,淮安王府的人,連最低等的廝仆穿得也比他光鮮,又怎麼會是農夫的打扮。”那男人四下裏張望著,看見茶舍邊拴著匹馬,快步走了過來,衝裏麵喊道:“皇莆雲飛?”
皇莆雲飛一愣:“他是誰?怎麼會識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