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鬥雞大戰(1 / 2)

唐初社會承接了秦漢以來的俠文化和魏晉六朝的詠俠遺風,形成了滿朝的任俠風尚。換句話說,任俠風尚已經成為當時唐王朝最時髦的風氣。在唐人的********裏頭,已經充斥著那股子俠行、俠氣、俠節、俠情。因此,人們(尤其是貴族少年)紛紛效仿前朝的遊俠,不管是殺人越貨、鬥雞逐獵,還是打抱不平、效死邊地,在他們身上始終流著滾燙而且豐盈的俠行、俠氣、俠節、俠情的血液。

唐初長安少年遊俠主要有三個來源:王孫公子、五陵公子、草根少年。

王孫公子在唐初少年遊俠中數量最多。唐朝的建立和拓展是一大批文臣武將團結在帝王周圍形成的局麵。大量的勳臣國戚名宿居住在長安城,王孫公子、權貴之子數量之多可以想見。

在建國初期“權一代”們積極上進的精神還沒有懈怠和朝廷開疆拓土的政策的影響下,這些“權二代”中不乏少年英傑之輩,他們地位尊崇、權勢灼手、富於錢財。門戶蔭第讓他們衣食無憂、前途無虞。所以他們通過勇決任氣、輕財好施、結納豪俠等遊俠活動來博取名聲,當然也是他們逞權勢、競豪奢的生活方式。正如盧照鄰《結客少年行》詩雲:“玉劍浮雲騎,金鞍明月弓。”陳子良《遊俠篇》詩雲:“東郊鬥雞罷,南陂射雉歸。”

這些權貴之子的前途是擔任皇室親兵,即充當“三衛”。根據唐朝兵製,軍分內府和外府,內府分親衛、勳衛、翊衛,三衛士兵由五品和上柱國以上級別官員的子孫組成,《新唐書?百官製》:“三衛非權勢子弟則退番”。三衛作為皇帝親兵,平時駐紮在京外,定時輪流上京宿衛宮廷,可以隨時升遷,是權貴子門蔭入仕的捷徑。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竇孝節。

五陵公子是唐朝長安少年遊俠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武帝強遷關東豪強富商於長安郊區帝陵,因帝陵五座而稱五陵,該地逐漸成為商賈雲集商業繁華的場所,這種現象一直沿襲到唐朝。因此五陵富商子弟多,詩歌、習慣中通稱為五陵公子。因為商業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一直是社會末流,所以五陵公子入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富裕的家境能夠讓他們養尊處優。五陵遊俠主要是為了結交豪俠、顯擺富貴、優遊生活。

不過草根遊俠才是唐朝少年遊俠的風骨所在。他們以霍去病為偶像和精神寄托。王維《少年行》係列之二曾經寫到:“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霍去病生於奴家長於綺羅,皇親國戚的尊崇身份使得他得以縱情恣意的享受生活,長安城內那個鮮衣怒馬、揮鞭疾馳的少年形象便是最好寫照。但是他的享受並不是花天酒地、奢侈靡亂,他所做的是精習騎射和戰術,胸中所想的是保家衛國建功立業,最終得償所願在17歲時獲封驃姚校尉率八百騎出征,從此踏上征程,漠南、河西、漠北三戰,與衛青一起徹底擊潰匈奴,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成為中國曆代將領的座右銘,讓封狼居胥成為中國古代兵家的最高追求。也讓他自己成為無數草根遊俠的偶像。

唐朝,是一個與漢朝一樣充滿積極氣息的王朝,完全可以媲美於漢朝,盛唐氣象與大漢雄風並列千古。唐初同樣是尚武風氣盛行,積極開疆拓土,李世民更是不拘一格搜羅天下人才。

霍去病之所以最受唐朝草根少年遊俠崇拜,不僅是因為他們出身相近,更重要的是霍去病所代表的年少有為、追求自由、建功立業的風骨與唐初的時代精神不合而契。這是一種蔑視束縛和規則的自由風貌,是一種男兒當自強的尚武精神,是一種建功立業意氣風發的青春氣息。

在唐初整個社會風氣中,少年有為者都欲圖建功立業,博個功名地位。就像李白一樣“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但出身草根的少年大多家境貧寒,並不像李白一樣以文章見稱,所以他們遊俠的目的是從軍建功於邊陲,以勳業入仕,這是唐朝在門蔭、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製度,即憑借戰功勳業。草根遊俠以長安為核心,因為朝廷征兵命令、用兵方向總是皇城腳下的民眾先知道,但也包括全國各地的有為少年。

皇莆雲飛就是這樣,他並不是長安本地人。他是河北代地人氏,武德七年來到長安,短短兩年之內便一統長安少年中的草根遊俠。並且結交權貴,巴結官府時不時地與五陵公子們鬧些矛盾。

王孫公子、五陵公子、草根少年三類遊俠間是有矛盾的。主要體現在五陵公子與草根少年之間。五陵公子財雄勢大,結交官府。草根少年人多勢眾,重氣輕死。雙方互相都瞧不起對方。不過他們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鬥雞走馬,橫行裏中,藏亡匿奸,飲酒博獵,竊妓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