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景陽鹹福(2)(2 / 2)

《五牛圖》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後南渡有“睿思東閣”“紹興”等南宋官印。元滅宋後,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這幅名畫,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名筆”的題跋。明人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裏譽此卷:“神氣溢出如生,所以為千古絕跡也。”清乾隆年間《五牛圖》收入內府。乾隆帝對《五牛圖》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京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1950年初,獲悉《五牛圖》在香港。文化部派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終以6萬港元成交。現藏故宮博物院。

景陽宮學詩堂還珍藏有青銅器、瓷器、圖書等。

青銅器鎛(bó,古代樂器)十二鍾,設景陽宮。(《嘯亭雜錄》)最初收藏周朝鎛鍾十一尊,後又獲得一尊,合成十二尊,先收藏在西苑瀛台韻古堂中,後移藏在學詩堂珍存。

瓷器景陽宮收藏元、明、清的瓷器。民國初期,這裏為宋、元、明、清瓷器陳列室。

圖書景陽宮收藏明洪武帝朱元璋到崇禎帝朱由檢的禦製詩文集。如《太祖皇帝欽錄》明楷書抄本,經折裝,朱筆斷句,所錄大多是朱元璋的口諭、密旨。乾隆帝賞鑒書畫最精,嚐獲宋刻《後漢書》及《九家集注杜詩》,心甚愛惜,命畫苑寫禦容於其上。

鹹福宮懸掛的《婕妤當熊圖》,表現了漢元帝馮婕妤的勇敢品格

但是,清朝後期的景陽宮,管理混亂,賬簿記載,有名無實,損失亦多。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受命同孫家鼐到景陽宮檢查圖書。(《翁文恭公日記》)光緒二十年、二十一年間,查景陽宮殿內櫃櫥,都是王原祁和董邦達、董誥父子及劉墉、英和等數十名家書畫。兩壁中為多寶櫥。外簽題宋、元、明某窯某器。經過檢視,皆非原物,參證簽題,無一符合。僅開三兩櫥,不複再閱矣。又查殿堂隔扇後,排列大架,貯藏明人詩文集,從明初洪武到明末崇禎,分代排列,架上充棟。集部多四庫書目未著錄者。既奏,奉旨亦飭編目錄。乃盡發所收藏,以資檢核。別架為宋、元刻本,明人文集。(《敬孚類稿》)

還有一批文物在宮外。如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清查藩司銀庫,見有四五個巨箱封錮嚴密。問詢庫吏,回答:貯箱已有百餘年,從未開視,不知珍藏何物。因令查閱檔案,知為乾隆帝第六次南巡,中途有詔,命留京王大臣,檢運內府書畫若幹種赴行在。運到山東時,令毋庸遞送,因命交山東布政使庫收藏。後沒有諭旨查問,曆任巡撫等從未開視。這批內府書畫、文物中,多鈐“石渠寶笈”及“乾隆禦覽之寶”諸璽,都是宋、元、明人的精品,裝潢為玉軸牙簽,陰刻題字,古錦包首,凡數十種。

宣統帝溥儀被驅逐出皇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派俞平伯等到故宮景陽宮點查文物,於1925年4月13日,曾寫下了點查文物的文章。

總之,清代在學詩堂珍儲文物,成為文物寶庫,僅是故宮藏品的一小部分。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有180萬件,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有65萬件,還有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檔案1000萬件、滿文檔案200萬件。我國有個傳統,皇家收集的文物珍品,帝王們既玩賞,又收藏。改朝換代,文物易主,繼續收藏,成為傳統。所以,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明清兩代皇宮裏的文物精品,而且是中華曆代的珍藏國寶。因此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是中華五千年文化與藝術的聖殿。民國以來,皇家收藏變為國家收藏,才真正成為人民的財富。

最後,景陽宮和鹹福宮有共同之處,景陽宮已重點講,鹹福宮則從簡略。景陽宮有《馬後練衣圖》,鹹福宮則有《婕妤當熊圖》。後圖的故事是:一天,馮婕妤隨西漢元帝遊幸禦苑,突然獸圈裏的熊出欄,走向皇帝,隨同妃嬪都嚇得四散逃離,唯有馮婕妤挺身禦前護衛,侍衛前來,化險為夷。事後漢元帝對馮婕妤更加敬重,其故事也像“馬後練衣”一樣流傳於後世。鹹福宮“婕妤當熊”典故,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卷九十七下)。

東漢明帝馬皇後,後尊為皇太後,在位二十三年,雖沒有留下名字,卻留下可貴精神——好學,儉樸,自律,辭讓。她的生命,普世可鑒:少壯之時,但慕竹帛,雖已年老,戒之在得。日夜惕厲,經常自省。居不求安,食不貪飽。瞑目之日,無所遺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