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妃也患過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淩晨,因八國聯軍入侵,慈禧等倉促起行時,穿藍葛衫出宮,乘鎮國公載瀾的車。光緒帝穿白絹單衣,乘左翼總兵英年的車。皇後、大阿哥溥儁乘民車。瑾妃聞警遲,徒步出宮門,遇到剛毅給賃一輛車,送到莊王府,莊王派車,追到頤和園,見到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後,稍坐片刻,即倉促起行。(《西巡大事記》)沿途苦難,一言難盡。回鑾之後,仍住永和宮。
瑾妃居住的永和宮裏,擺著一架“翠玉白菜”。
再說“翠玉白菜”。說光緒帝瑾妃,必說翠玉白菜。2011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行了一項重要的文化文物活動,就是從其68萬件文物藏品中,根據“曆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性”原則,評選出100件文物精品,其中的一件就是“翠玉白菜”,並被收錄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精彩100》書中。這件“翠玉白菜”還被列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院寶物之一。
翠玉白菜入選台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院之寶(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高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它有什麼藝術特點呢?主要特點是選材巧,用材巧,雕工巧,寓意巧。這株翠玉白菜,就是利用一塊半綠、半白的翠玉為原材,以綠色琢為菜葉,白色琢為菜幫,色彩自然,酷似白菜;葉上又雕琢兩隻螽(zhōnɡ)斯,就是蝗蟲類的昆蟲——植物上有動物,既形象生動,又寓意多子。翠玉上的雕琢增添了這件翠玉白菜的文化含義。但嚴格說來,翠玉的材質並非上選,因為材質中有裂璺(wèn,裂紋)、斑塊,要是用在光亮素雅的璧、鐲等裝飾玉器上,便是一種瑕疵。但是,巧匠聰明地選用了白菜這個題材,恰如其分地運用了玉料;原材自然色澤的分布,讓裂痕藏進彎彎曲曲的葉緣、葉脈之中,而裂璺和斑塊也成了區別不同水感的元素,使白菜似乎受過霜寒,翠玉的自然不完美,呈現出藝術的完美。
其實,早在清初就出現了以白菜為造型的雕竹器物。乾隆帝曾為他所擁有的一件和闐(田)玉器“鏤霜菘花插”題詩,這裏的菘,就是白菜。乾隆帝在禦製詩中,特別提醒自己,玉匠是以物藝諫,在上位者應勤政,讓“民無此色”。而後,白菜成為越來越流行的題材,近年“白菜”又寓意“擺財”,賦予它新的社會含義,更加受到民眾喜愛。
那麼,光緒帝瑾妃與翠玉白菜有關係嗎?有。
有人說翠玉白菜是瑾嬪嫁給光緒帝時,瑾嬪娘家的一件陪嫁品。這有證據嗎?有。有人列出的一個證據是,這件翠玉白菜就擺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宮。
故宮藏“象牙雕草蟲白菜”
這件翠玉白菜,原來擺在什麼地方?從原典藏編號知道,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宮內的陳設器物。根據參與故宮首次展覽工作的那誌良先生回憶,原來翠玉白菜與一叢靈芝同種在一個琺琅花盆中,是所謂“寶石盆景”的局部,但當時策展人認為,這樣整體感覺不協調,決定拆離,配上木座,就成了如今“翠玉白菜”的樣貌。
光緒帝瑾妃曾居住在永和宮,因而人們產生推測,翠玉白菜可能是她的嫁妝。由於是嫁妝,所以這件翠玉白菜有著多元的文化含意:其一,葉青梗白的白菜寓意清白,象征人品純潔;其二,葉尖上的螽斯、蝗蟲則寓意多產,祝福新婦多子;其三,後來人們又把“白菜”諧音為“擺財”,增添財富的觀念。總之,翠玉白菜的自然色澤、人為雕琢、象征理念和豐富寓意,獲得人們普遍的喜愛,遂成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精彩100·翠玉白菜》)
但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副院長跟我說:“翠玉白菜”並不是院裏藏品中的最佳品,院裏藏的玉質白菜也不止一件,但因它既具有“人氣性”,又曾擺放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宮裏,所以它受到廣泛關注和普遍喜愛,而被列為“精彩100”之一。
延禧永和,求禧求和。人生命運,不可預測。福常伴以禍,禍也伏以福。光緒帝的珍妃,求愛情,雖得到真愛情,卻被塞井而死;她的姐姐瑾妃,求平安,雖平安一生,卻未得到愛情;而隆裕皇太後,求富貴,雖富貴滿堂,卻沒享受真愛。命運往往捉弄人,得此失彼,自古難全。常言道:不必強求,隨緣就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