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媽的高財商寶貝養成日記26(1 / 1)

第四章5歲,寶寶有了正確的“金錢觀” 捐款不小氣,卻也不“攀比”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陰

“北京房山區閻村鎮後十三裏小學部分家長向本報反映,孩子回來哭訴,責怪家長在學校號召學生為旱區捐款時捐的錢少,導致自己沒有得到‘最具愛心獎’。家長們稱,學生捐多捐少都是獻愛心,隻給捐款多的孩子發獎,對孩子的心理有影響。”

這是我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則新聞。不得不說,學校的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現在很多老師和學校已經嚴重違背了教書育人的準則。捐款多少和愛心的多少有什麼關係呢?所謂獻愛心是人們對不幸之人的一種幫助行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麵對不幸的人,誰都願意在自己能幫助的範圍內幫一把。擁有1000萬資產的人捐出10000元和隻有10萬身價的人捐出

100元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一個人隻有10塊錢卻都捐出去了,你能說他的愛心沒有1000萬資產的人多嗎?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卻做出了這麼個讓人心寒的舉動。

妞妞昨天也遇上了捐款問題,晚上回來問我應該捐多少。

我便首先問她打算捐多少。“六班的小朋友張嘉嘉病了,老師說病得很嚴重,需要好多錢,可是她家裏沒有錢給她看病。

老師讓我們小朋友把吃零食的錢省下來捐給她。媽媽,我隻有10塊錢,可以嗎?前天我買了圖畫書把錢用完了。”妞妞很沮喪,有點自怨自艾地說。

我抱起妞妞,先撓她的癢癢,把她撓笑了——孩子有太多的負麵情緒不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然後才說:“捐款要量力而行,愛心並不在於你捐了多少錢,有錢的人多捐一點,沒錢的人少捐一點。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給予別人盡可能的幫助,這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做的。但是,我們不可能傾其所有,如果為了幫別人讓自己淪落到需要別人幫助的地步,也就失去了幫助別人的意義。你能想到把自己現在僅有的10塊錢都捐出去,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和媽媽捐給災區5000塊錢的愛心是一樣的。衡量愛心的標準不僅僅隻有金錢,你做了那麼多玩具也可以讓老師帶給張嘉嘉小朋友一些呀!她現在病了,不能來上學,沒有小朋友一起玩,可能很寂寞,有新玩具陪著她不也很好嗎?”

妞妞聽了我的話,今天早上便拎著幾個自己做的玩具去幼兒園了。其實,我也很擔心萬一她們幼兒園的老師也和北京那所學校裏的一樣,妞妞恐怕就要受傷害了。擔心了一天,晚上回來看到妞妞和平常一樣活潑才把心放下去。我就問妞妞老師怎麼說的。

“老師誇我,說我能想到給張嘉嘉帶玩具真乖。和媽媽說的一樣,老師也說捐款盡力就行,不要攀比,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一樣,何況我們還是小孩子,能把吃零食的錢拿出來已經很好了。”看來妞妞遇上了個好老師,真正讓我放下心來。

妞妞欲言又止,我微笑著鼓勵她有話就說,小丫頭這才說:“媽媽,我們有空能去看看張嘉嘉嗎?我想再攢點錢給她送過去,還要帶點玩具給她。”

“好!當然可以,就這個星期天吧,媽媽也想去看看她呢。”我摸著妞妞的頭,讚許地看著她。

1.所謂的獻愛心,是人們對不幸之人的一種幫助行為,不應該把捐款捐物者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單純用金錢來衡量。愛心是無價的,絕對不是金錢可以丈量出來的。學校給捐款多的孩子頒獎,無疑褻瀆了獻愛心行為,同時也會誤導孩子對獻愛心這種行為的理解,更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傷害。

2.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愛心行為的表現有很多種,比如在車上給老人讓座,周末可以去五保老人家做點家務,過馬路攙著眼睛不好的人過馬路,等等,這些都是愛心的體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不是一定要用錢物才算幫助了別人。

3.攀比行為其實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尤其表現在物質上,盲目地跟風,不顧自己的經濟情況,隻為了滿足眼前的虛榮,沒有長遠的打算,這是每個經濟獨立的人應當盡力避免的。理智的理財人應該在任何時候都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得當地運用手中的財富。